时嘉小学游泳
我一开始不太明白“息事宁人”的概念,但直到读了北师大时嘉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写的《欢迎来到一年级》,我才有了更深的感受。
所谓“息事宁人”,更多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看起来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但更多的主动权在家长手里,起跑线在家长手里。
因为孩子不是分三等,而是家长分一等,二等,三等。
三流父母强迫孩子改变。
在Tik Tok,一位母亲对正在做作业的儿子说:儿子,如果他妈妈以后发脾气骂你,你可以给他妈妈一个拥抱,儿子开心地点了点头。
镜头切换到下一秒,母亲睁大眼睛盯着儿子的桌子,居高临下地训斥儿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教。我教过你多少次了?你看着我干什么?我脸上有答案吗?
就在他母亲厉声斥责他的时候,他的儿子伸出双手抱住了他的母亲。结果他妈妈把他推开了。离我远点,别碰我。
儿子脸上写满了尴尬,前一秒的妈妈温柔的提醒孩子,妈妈生气的时候,记得第一时间拥抱妈妈。下一秒,我立马翻脸不认人。你离我远点,别碰我。
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想改变,但一旦遇到实际情况,马上就原形毕露。在家长眼里,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
所以,三流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最直接粗暴的方式——批评、威胁,甚至殴打。
面对孩子的校墨,家长只能督促;面对孩子写作业慢,只能督促;当孩子淘气时,他们不是被打就是被骂。
三流父母想改变孩子,但是没有办法。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方法,威胁,恐吓和迫害。
二流父母监督孩子。
越来越多的父母接受了高等教育,面对教育孩子,也努力与时俱进。这些家长喜欢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但往往这些教育都是表面的。
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购买计时器和沙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流的父母愿意为孩子尝试各种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是建立在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基础上,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能接受多少。
所以二流父母更多的是监督孩子。
都说1-3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作业需要家长陪,那就陪吧。
孩子需要学习时间管理,所以要帮助他们规划时间。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家长就带着孩子跑。
二流的父母往往很累。他们监督他们的孩子,但从来不知道如何激发他们的自我驱动力。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往前跑。
一流的父母帮助孩子成长。
一流的父母属于教育程度最高的,沉默寡言。这些家长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教育孩子,主角从来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欢迎来到高一》这本书里提到了两个故事。
一年级的小姑娘周鹤,和小学一年级的英语格格不入。孩子上了一年级后,英语跟不上了。我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妈妈是从事美术工作的,所以艺考的时候英语也很差。
为了帮助女儿学习英语,这位母亲选择了自学英语,自己买教材,每天抽时间背单词,在家和女儿进行简单的对话,有时还会主动示弱,让女儿帮她学习英语。她还向女儿承诺,如果他们能每天用英语交流,就一起去英国。
在妈妈的带动下,女儿开始一起学习英语,并成功成为二年级英语课代表。
这位母亲在女儿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想到了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女儿,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样,一位父亲试图帮助儿子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程然,也是一年级的孩子,很粗心,但是游泳很好。为了帮助孩子纠正粗心的问题,父亲建议儿子教他游泳。但是不管儿子怎么教我,只要父亲下水,所有的动作都忘了。
程然很生气,不肯再给父亲打电话。回到家,父亲耐心地劝说儿子,下次一定要记住动作要领。只要儿子能改掉粗心的毛病,他就能记住自己的行为。
我儿子不相信我,但我父亲再三保证。通过不断的学习,父亲终于学会了游泳,儿子也逐渐改掉了粗心大意的毛病。
这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看似什么都没做,教育的结果却是事半功倍。
所以父母的良好教育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改变进步的内在动力来自于自己而不是父母。
好的教育方式从来都不是片面的。
在教育中,一流的父母会主动参与其中,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是很重要的。
二流的父母,更多的是督促孩子,父母不是陪着孩子跑,而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跑。当孩子跑累了,手里挥舞着鞭子,这样的孩子要么学习越来越好,要么父母不再监督,停滞不前。
三流家长只关心解决眼前的问题,从不考虑教育的长远目的。批评、谩骂和恐吓也许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永远不可能有效。
更多的家长是二流家长。我们可以追着孩子跑,但不能和他们一起跑。因为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自己。
我承认我也是个二流家长,有时候焦虑,有时候迷茫,有时候沮丧。我总想做孩子身后的推手,却没有勇气走在前面开车送孩子。
所以我深深明白,教育是父母需要学习一辈子的东西,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那些有实力的孩子背后,从来不缺少有实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