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生应该如何预习?
(1)基础准备。这是预习的第一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前提的任务。要求比较低,学生通过参考书或者一点脑力劳动就可以完成。详情如下:
1,课文至少看五遍。默读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最后带着感情读完。当你遇到陌生的单词时,使用参考书来找到正确的发音。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不许你查参考书,理解和记忆它们的音、形、义。
2.用“划、写、记、思、练”的阅读方法进行预习。画,即在阅读过程中画出关键句子;写就是写字里行间的感受,越多越好(可以写一个字、一句话、一段话的感受);记忆就是背好单词和句子;思考就是思考课后的练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和困惑;练习就是尽量做课后练习、练习册等参考书上的基础练习。
单击“展开预览”按钮
这是预览的第二步。所谓拓展,就是在基础预习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对课文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听课效率、巩固知识的目的。韩博士倡导“问题”驱动课堂,以“问题”为学习主线。他认为,“这里的‘问题’不是生活或哲学上的问题,而是有效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的一个具体概念,具有学术特征。这里的‘问题’是指特定情境下未知的‘事情’。根据教材内容,问题可分为四类:概念问题、原理问题、习题问题、拓展问题。”
“对于文科来说,概念问题包括标题、作者、声音、词的形义、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原则性问题包括课文大意、段落大意、逻辑关系、写作特点、思想感情、经典句子赏析、意思和目的、图表说明等。习题指的是文中的例题、习题、习题;拓展性问题是指基于上述三类问题发现的问题,以及围绕教学内容的延伸学习。”
1,概念问题
(1)如何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
(2)这篇文字的作者、民族、时间、写作背景是什么?
(3)这篇课文说了什么?知道人和事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和结果。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原则问题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这种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即大纲)
(2)根据课文(主要指记叙文)画情节曲线。
(3)这篇课文中哪些单词和短语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4)这篇课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用什么解释方法(解释风格)?用不同的记号标记。
(5)这篇课文有哪些写作方法或技巧值得借鉴?
每篇课文后都有习题,基本预习就能解决一部分。扩展问题是学生或教师在每篇课文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预设或即时生成的。这两个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探究或集体讨论,以小组和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减轻学生“预习”的负担。
二,实施检查,强化学生高效的语文预习
一切都在于坚持。老师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策略,如何持之以恒?有些学生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强,可以坚持上述预习策略,而有些学生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弱,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曝十冷的现象,需要他人的监督才能长期持续。通过监督检查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强化他们的预习习惯,让预习真正起到“火车头”的作用。监督检查的作用取决于组长和学科组长。我把预习内容做成表格,便于组长操作。
一文一表,保证每个学科负责人和组长都有一份全文表,每个组长的检查记录表上都写着组员的名字。预习任务下达后的当天上午,学科组长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及时将预习情况通知每个学生,表扬先进学生。对于没有很好完成预习任务的,要问清原因,及时查漏补缺。组长会及时记录队员的成绩,语文老师会给每组打分。需要强调的是,小组长通过听、查、问、教,有效督促每个学生高效预习。以上检查项目和分值可以调整和增加。
第三,鼓励优秀学生,形成学生预习和检查的长效机制。
毕竟检查人员都是自制力和自觉性比较弱的孩子。他们的利益不是那么稳定,他们的职责不是那么坚定。有时因为懒惰等原因敷衍了事,会让“被检查者”蒙混过关。这样,预习就会流于形式。为了避免这种劣势,我们应该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包括组长和学科组长,培养组长公正严格的责任感。第一,积分考核,奖励优秀者。语文老师每天记录每组的完成情况,根据情况给小组加分。组长会根据自己的检查给组员加分。老师对所有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进行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并重奖组长。二是照顾所有,积极推动。老师奖励了每组得分最高的个人成员和其他组长。虽然其他队伍的总分不如获胜的队伍,但是领队也很努力,应该得到奖励,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各组得分最高的个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到表扬是自然的。第三是一以贯之,长期经营。期末将评选出优秀语文组长、预习之星、语文进步之星。当然,这是以月度总结评选为前提的。这样,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预习在竞争中变得高效,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语文课就会变得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