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二年级#绪论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的三个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指导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度,判断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角度与侧面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侧面的长度无关。

3.最初学会用尺子画角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指导的要点:

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度。

指导学习的困难:

初步认识到该角度与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度无关。

教具和学习用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块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习工具:三角形,可移动角度

学习指导流程: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老师:兔子邀请我们二(2)班的同学去参观他们的新房子。你想去吗?

生:对。

老师:房子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子里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一角。

介绍:小朋友,刚才那个闪动的身影是什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将和这个班的焦交朋友。

板书:认知角度

【设计理念:通过引入场景,打造小白兔生动的家,帮助小白兔找出它的家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童心未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二,预学习

1.角落不仅隐藏在图形中,也隐藏在校园中。你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到一些角落吗?(展示校园主题图)

让学生先说说哪里有角,然后在课件中演示。

鼓励学生:学生真的很渴望找出这么多的角落。

2.校园里有喇叭。人生有很多地方,也有犄角。你还能找到他们吗?

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剪刀,吸管,水龙头。

老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角似乎随处可见。

【设计理念:利用主题画面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在寻找角度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我们身边的角度的数学知识。]

3.给我看看指南

①找到它:拿出三角形,找出其中一个角,仔细观察这个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画图:试画一个角,告诉我你是怎么画的。

③变化: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角度变大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第三,互相学习

与全班沟通,梳理盲点

认知角度:

(1)同学们看第一条自学提示。

老师:当学生拿出他们的三角形并触摸它们时,你有什么感觉?

健康:敏锐

老师:尖点是角的顶点。

黑板:顶点

老师:当你再次触摸这两条从顶点开始的线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直男。

老师:这两条直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缘

(2)老师总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边说边画

小尖塔

(锋利)边缘(直的)

(3)学习绘画角度

老师: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关于角的知识。你想知道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谁愿意在黑板上画一个角?

点名画角,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画角。

老师:你愿意告诉其他同学如何画角吗?

课件:先画(),再画()。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来标记角度。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后“帮”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度的大小

老师:老师手里有个角。学生们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大?

四个学生为一组。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让这个活动角度变大。

生1:当我把两边的纸币都抽出来的时候,角度变大了。

老师:角度变大了。哪里角度变大了?你能用手指指出它吗?

老师用手指着问:角度变大了,边缘变了吗?

老师:相反,你还能做什么让角度变小?

生1:合上两边的纸条,角度会变小。

老师:你能指出哪个角变小了吗?

当我用手指时,角度变小了。边缘变了吗?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老师取一个活动角,逐渐变大后,从两面减去几张纸,看角的边缘。变了吗?

(5)红角和蓝角的争论

设计意图: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拉动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它是什么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增强认知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6)儿歌小结有助于记忆。

小角落真的很美;顶点的两条边。

永远不要忘记画一个角;先画顶点,再画边。

如何分辨角度的大小;只看嘴,不看边。

第四,学习的评价

1,判断角度(见课件)

2.去创造情境兔子的新家,再完整的找一遍角度。

3.数数:一个* * *有几个角?

4.用一根小棍子荡一个角:荡一个角需要多少根小棍子?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欣赏生活中角落的照片

黑板设计:

对角度的初步认识

第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1,教材分析

《理解大米》是二年级上册。通过高一上册“比较长度”的学习,学生对长和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本课正是基于此,利用学生已有的厘米知识,用学生的直尺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规定实际长度为1米,并求出米与厘米之间的进步率。

2.教学目标和难点

知识和技能:

(1)了解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流程和方法:

通过形成长度单位的过程,建立了米的长度表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创造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懂米。

难点:形成大米的长度表征。

第二,慎重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该班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更多空间、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结果。通过在小组成员中自由操作学习工具,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体验长度单位的生成。体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和学习的快乐。根据引导学生自主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在帮助学生认识1米后,通过观察和讨论,让他们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建立米和厘米的进步率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合数表示测量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来实现自己的“学”,体现了老师将学习方法融入到教学方法中,即老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第三,优化流程,突出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来教授本课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通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在呈现的时候,往往省略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非常笼统和严谨的形式呈现。而小学生会因为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觉得学习困难。所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长度单位米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如果黑板的长度或者教室门的高度用厘米来度量,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创设的情境、选用的教具和学习工具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验1米。第一关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刻度,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来体验1m的长度,比如1m的长度大约是5支铅笔,从地面到孩子肩膀的长度,一张课桌的长度...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有时竖放,有利于感受1m的实际长度。在第二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1 m在米尺上等于100 cm,这不仅教导了两个单位之间的前进速率,而且还通过100 1 cm的长度是1 m这一事实间接体验了1 m的长度.在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第五题中8米与8厘米的比值时,因为识别的范围仍在65438以内我们应该从1米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层次是双臂画1米有多长,通过动作表达1米的感受;寻找长度约为1米的物体,将初步形成的1米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理解米。

(3)实践巩固和实际应用。

米或厘米在简单情况下能否正确使用,反映了这两种长度单位的概念是否清晰牢固。第53页问题3:从高中开始量1米的长度,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一步了解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四题,四个物体的长度,选择一个合适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考虑家里的床,选择米为单位。也想想。如果以厘米为单位,2厘米长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形象地进行这些思维,使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升华理解。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你在这门课上表现如何?等一下。这样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第四,经过长期训练,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找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教低年级数学很久了,对课文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细节的把握和学习情况的分析还是需要下功夫。努力做:

1,学习课本。抓住内容核心,校准教学目标。

2.通过学习来教学。反复对照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好玩高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家参与。

小学三年级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书面计算规则,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揭示话题

我们学过万元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在黑板上展示练习14第9题。先点名学生说出每一笔的数字,然后点名学生直接计算数字。

(2)总结:一般来说,口头加减法要从高位开始用同位数的数字进行加减。一位数加起来十,就在前一位数上加1,不够就在前一位数上减1。

2、书面计算

(1)做练习14,第10题,第一个分题,说出一个人来演戏,其余的写在课本上。

(2)问题:垂直加法怎么算?垂直减法怎么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的斗地主?有什么区别?

(3)做练习14的另外两道小题,10题。

(4)做练习14,问题11。做完后提问:用整千减,退位后减多少?十个,一百个呢?那么,减法笔差的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上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吗?为什么差和减数单位之和是10,第十个和第一百个单位之和是9?

(5)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定律,最后几个数字从1000中各得多少?谁能告诉我10人和100人以前各减多少?

(6)学生不愿意。13在他们的练习本上。

三、应用练习

做练习14,问题14和15。

第四,课堂作业:

练习14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