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城隍庙简介

一千多年来,安溪城隍庙历经沧桑,几经修缮、重建、搬迁,现存建筑均为清初遗迹。据史料记载,位于城关富民街县实验小学旁的安溪城隍庙始建于五代咸德三年(956)五月二十八日,建成于后周咸德七年(960)四月十五日。明洪武元年重建(1368);景泰二年(1451),彝族陈振德重修;成化八年至十五年(1472-1479),顾和知县吴英重修,古典史学家加建三厨;嘉靖十八年(1539),知县尹举、典史邹奇重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寺庙被日本人破坏,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知县蔡昌裕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谢重修前后殿。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荣重修,知县继续修缮;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曾志川在后塘修建方丈方丈室;乾隆十年(1745),知县贺龙在铺好的拜亭前接见石屏;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庄成重修。

老庙是座朝南的宫殿式建筑,规模为五进四天井。大门外有一口井,里面装满了甘甜的水,供人们使用。大门内有两间与屋顶相连的房间,中间留有人行通道。如果两个房间都铺上木板,可以作为朝北向内的舞台。踏进大门,就可以到达寺内的大堤。堤岸两边各有一棵古榕树,让人感觉清凉。第二个是两厢,雕像是分开的。左厢由巡检、考功、赏善三个分部组成,右厢由捷报、地狱、惩恶三个分部组成。它的雕像雄伟壮观,令人敬畏。第三个入口是正厅,前面是亭子,后面是卧室。宽五间,深三间,重檐,梁架,露于顶上。寺外有盘龙石柱,雕刻精美,灵活壮观。大殿中央有拱顶,向外是圆窗,饰以金通孔,雕梁画栋,庄严宏伟;庙内供奉着城隍主的遗体,座后有一尊高大的城隍主像,黄袍金冠,威严严肃,令人肃然起敬。大厅外翼有东、西两厢,各有一条宽阔的走廊。东舱口挂大钟,钟下塑使者,后为护国公、判官杨。西厢房上有一面大鼓,旁边是值日使者、主簿、尹判官。通往护城河第四入口的两廊有门,殿内供奉城隍主夫妇,并坐有雕像,俗称城隍母殿。大厅后面的第五个入口是修道院。整个寺庙庄严大方,青瓦屋顶,屋檐饰双龙抓珠,衬以人物、花草,五彩缤纷。庙里挂满了精美的对联和匾额,显示了寺庙的古朴,令人钦佩。寺庙宽敞,建筑雄伟古朴,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民国三十年(1941),国军副团长裘秋兴出兵安溪城隍庙,城隍伯主、副神像被搬出,暂祀于县城北街矮子头人家,其他神像被拆除。民国32年(1943),由于官方基建,矮子头镇神临时庙需要拆除,包工头另选地方在北门桥旁建了一堂两室作为庙,并于同年迁入。1953年,黄成主移至东岳庙东厅朝拜,1985年移至东岳庙谭跃庙朝拜。1958、1986年,老庙一殿、五殿被教育部门拆除,建成宿舍。如今,老庙里只剩下两四个大殿。1988 65438+2月,安溪城隍庙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 65438+10月16在旅新华侨陈美英女士的倡议下,并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选址于东岳庙东侧,按原庙规新建安西城隍庙,并由陈美英女士独建一至三殿。6月5日1992完成新寺改造工程。此后,新加坡立克巴巴和杨桃园的华侨亲属纷纷捐款,继续修建第四、第五大殿,随后许多炉台和信众也陆续捐建配套设施。

安溪城隍庙与东岳庙肩并肩,为五进殿,依山而建,南北方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厅宽五间,三门,檐下辉绿岩龙柱,门栓、窗台分别用青花石雕刻。有鲤鱼跃龙门、双龙戏珠、二狮抛球、狮凤牡丹、松鹤莲、竹鹿等图案。吊桶等屋架构件上雕有花卉、荷花、嫦娥奔月、笛子招凤等。第二殿是城隍庙,重檐歇山式,露在顶上,做成斗式。宽五间,深五间,前有拜亭。一至三殿的神像都是模仿老庙的风格。城隍三尊神像端坐在正殿,分别对着三个圆格子窗,八爷九爷立在两侧。三大殿是城隍的寝殿。第四殿是罗汉殿,供奉观音菩萨。五殿是释迦牟尼佛殿,供奉三宝佛。整个寺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走壁,飞金流彩;雕龙雕凤是绝妙的壮举,甚至比旧观更胜一筹。1999 1,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城神庙竖立文物保护标志。

安溪城隍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宝殿城主的印章,据说是宋朝皇帝给的。玉质方形,边长7.5厘米,高5厘米。印章是“封清溪以示印福”的传统篆书。印座上有一只卧蟾,上面刻有“王”字,象征安溪镇神对阴阳的认识,表现了精神。矗立在新庙前的一对辉绿岩龙柱,原为老庙所建,为上一代著名工匠所制。它们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寺内有《甲骨文》和《造船铭》两处古碑文,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由知县夏书写。“神谕”碑长44厘米,宽70厘米。碑文上写着“安冯毅仙游伯承神,赞扬,每年在,士人仿古之礼,设宴迎之。”造船碑铭文长210厘米,宽110厘米。据记载,为满足春季斋戒迎傩的开支,建造了两条溪船,从泉州运盐到安溪,免税,“以息为费”。

城隍庙新庙的拜亭里有一副古联:“宠锡袍,八闽之首;赞美武夷伯爵无与伦比。“传说自宋代以来,安溪镇神之主因治愈宋太后的顽疾而获皇帝赐御袍,同时也是周边五郡(即南安、安溪、晋江、同安、惠安)的护国公,保护百姓免受旱、涝、风、虫、兽之灾,因此两次被朝廷封爵,并被宋帝赐金冠。清朝的道光给他下了“秦家铺护清溪助博”的圣旨,但省内其他县的城隍却没有这个殊荣,因为是“八省之首”,“五市无双”。

古往今来,风流名士都曾感受过安溪城隍庙的精致之美,并在诗词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匾额和精美的对联。有明代张瑞图的《阴阳师》、青县叶绍芬的《阴阳师》、黄宅的《梦绝》、李钰的《护吾民》、庄澄的《真灵》等古碑。明代学者秦写道:“邪不死,先人余德亡;善不昌,祖有馀则昌。”清代状元庄袁俊写道,“功德显河山,前有金龙,后有陆锋,十八里归福地;声嘹亮,东阳钟,西鳄鼓,首龙战百宫门。”清尧生陈子睿写道,“神靠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自欺”、“看世界的狡猾心,不要怪这大众吐槽;看到斯里兰卡的颜色又黑又杂,真是让我们这一代人震惊。”还有古联,如“赏罚善恶因果;阴阳判无分别”,“善恶有报,无往而终;当你争名夺利的时候,你要知道,总会有尽头的。”来到寺庙,问问自己平日做什么;回家的时候别忘了低头真诚的今天,“恶有恶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终有善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明?”以及“邪镜高悬,好心人不妨引;阴影很多,有邪念的人应该怕偷窥。”善恶难藏于此,不必在台前磕头;余从来没有完全瑕疵过,所以我不忍心在台下抖嘴。“地狱就在眼前,我只有犯罪才能意识到。邪恶的镜子曾经挂在舞台上,但你要骄傲,你就慈悲为怀”等许多劝善的对联。"

历史上,政府非常重视每年的安溪镇神春游。清代为迎接城隍而举行仪式,并设祭祀仪式为神灵祈福,后特指僧人道士为消灾而设的道场。非常热闹。清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安溪县令夏邑制作“甲骨文”碑。多年来规定每年腊月十六在神灵面前抛杯,次年二月初二贴出文告,向全县表明日期。约定风雨无阻立杯,第二天迎接(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每年烧饭完毕撤坛时,当晚12,四位第一人恭敬地请清溪镇神主人整理好衣服,坐在前八席。在翌晨大约5点钟,第一个人主张欢迎走出寺庙。的巡逻路线是:从东门,沿河沟、山坡到祥云渡口,到凤山黄氏祖坟(俗称状元墓),再回到祥云渡口的凤池寺设帘保安(注:目前的路线是:东出山门→凤山路→ 831路→祥云路→神内→县制药有限公司→凤山墓→返回→神内。10至11之间,殿门紧闭,殿内所有官员、官吏(必须全部由人代替装饰),以八爷、九爷为领,依次轮班行进。四首人烧香伺候,主持和尚负责点名。下午快结束时,全队绕堂一周,然后大开庙门大声喊出来,排好仪仗和大讲道、八音、太歌、戏阵,出西门迎接大叔入城游览大街小巷、县衙、儒学、学校(目前的路线是:凤山路→ 831路→祥云路→神内→县药厂→凤山黄祖墓→返回。在古代,仪式非常复杂。队伍行进到县衙门口,县令布置香案,亲自迎接;队伍行至南门巷时,全队停了一会儿,清溪镇神大师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即法官服装),然后仪仗队列队开车,鸣锣开道,鼓笛齐鸣,四个第一人跟着八爷、九爷和镇神大师进夫子庙绕池畔一周。然后下到南校场(刑场),主持和尚们穿着袈裟,背着器械,到了校场,就挥舞手中的器械,摇铃召唤受委屈的灵魂,请求准许前来申诉;绕了一个星期后,游行队伍走上了县城的街道,民间倡导者和戏剧团队在一旁等候。一般游行队伍会在当天下午三点左右进入寺庙,然后主持僧人会从四条街各挑选若干人,逐一投掷占卜杯,胜出者即为明年的新教主。之后会进行新老交接仪式,然后晚上按照路线进行游览。新人会负责劳力,火把,灯笼,一般下午10结束。

传说清溪镇神非常突出有效。清乾隆版《安溪县志》中有三条记载:一是“春主徐(年,1520),吉水公四月命安溪,顾念城民,久患虎患,乃焚文于城隍庙,箭神将胜。”你飞得越多,你就会越好。武子三日,一人被杀,百姓目瞪口呆。邹鲁受时势所迫,亲眼目睹,写下了《斩双》一文。第二,“清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二十八日,蔡瑁引数千人到安西,正要攻城,忽见一甲骑出东门。蔡怀疑援军到了,就撤退了。* * *以为城隍出现了,就命李钰在庙里写下‘保我惠民’的匾额,知道了这件事。“第三”,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十一日,郡民陈辅在后塘龙将田主王义让杀死,屡试不爽,拒不承认。市里命令庄成斋戒沐浴,向城隍之神祈祷。第二天,他带着犯人去寺庙回答问题。突然,鬼魂附在他的妻子黄身上,生动地质问伊夫并指出凶器。傅氏低头不语,此案尘埃落定。观众都不一样。庄命人将碑文刻在庙中,以规管后事。"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派飞机轰炸安溪县。人们发现天空中有两只鹰正对着飞机盘旋。飞机投下了许多炸弹,但该县人民没有伤亡。日机飞走后,城隍庙的法事人员发现城隍公和城隍马的神像都在滴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只鹰就是城隍的化身。消息传出后,街头民众自发举行“示众”仪式,供奉黄豆,意为给神兵提供子弹,或让神灵将豆子撒入士兵体内抵御外敌入侵。

精神要发光,利益各方。晋江沿海至今还流传着“清溪镇神显圣人保佑渔民”的民间故事。传说大约一百年前的一天,晋江有两百多艘渔船,突然迎面驶来一只小船。一个老人站在船上喊道:“我是清溪的主人,我是来给你看庙的,就是有台风的时候渔船一定要掉头,尽快返航。”当所有的渔船进港时,突然来了一场大风暴,渔船安然无恙。为此,渔民中广为流传“清溪镇神显灵,警台风真。”渔船平安归来,百姓对渔民赞不绝口。“歌谣。此后,泉州、晋江、石狮、南安等沿海地区的人们纷纷设坛祭拜清溪镇神,许多人还经常去安溪镇神庙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幸福。很多地方还设置了分炉来祭拜清溪镇神。

在新加坡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关于清溪镇神的显现。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南侵新加坡。有一次,日军出动大量飞机轰炸新加坡各地,一片废墟。而民国时期(17 (1928),从安溪到新加坡城隍庙所在地,根本没有被炸。因此,当地华侨华人对安溪镇神之主更加崇敬,先后在立克巴巴和杨桃园修建了两座宏伟的清溪镇神庙,至今仍在蓬勃发展。两地城隍庙每年都会组团到安溪城隍庙寻根,祭祖、祈求安溪城隍庙保佑成为惯例。

安溪城隍庙历经数千年的兴衰,享誉海内外。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就把香火带到了台湾省,然后分布到台北、台南、高雄以及全岛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省共有222座分炉。新加坡还有韭菜寺和杨桃园寺。自清代以来,安溪城隍庙在晋江、南安、泉州、石狮等地设炉70余座,并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建有多座炉。每个月,特别是5月28日镇神诞辰日,海内外信众都组团到安溪镇神祠参拜,有力地增进了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友谊,促进了历史、宗教、文化的交流。

1994 10,安溪县人民政府将东岳庙、城隍庙划归凤城镇人民政府管理,成立了东岳庙、城隍庙园林管理处和文物保护管理组,秉承爱国奉献社会的宗旨,积极提升城隍庙的文化品位,先后建设了一批配套设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城隍庙宗教文化在闽台文化交流和对外友好中的积极意义,努力把安溪城隍庙建设成为民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连接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文化桥梁、展示安溪侨乡现代文明的窗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隍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汉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社会背景。安溪城隍庙在闽南、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有多座寺庙,对促进传统文化和与台湾及海外的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对增进两岸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