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变化。
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的课堂和教材只是“大课堂”的一小部分,学生掌握这些是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并加以有效利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高了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通过上网、剪报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收集本系学生的名字,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上,课题组老师将一些适合的内容教学搬到整个校园,实现了教学场所的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觉得,虽然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小的能力目标,但它仍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学生增添了无限的学习动力和活力。
(二)增强了学生的“两种学习意识”
1,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意识增强。
(1)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益是人们行动中最活跃的主观因素。教学前,老师们通过上网、看书、报刊、剪下旧书、挂历等方式制作剪报,还在电脑上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课件导入新课,展示制作精良的剪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外收藏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2)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首先,及时解决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给他们方法。每次学生收集资料,老师都要求学生上交自己在收集过程中的困难。总结后上课重点解决,个别问题私下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般有:周围社区的家长或村委会不支持,收集途径少,有些素材无法剪辑,不会在网上下载制作。针对以上问题,实验班已经召开了家长会,课题组的老师也亲自到村委会进行了走访。在技术方面,我们聘请了我校的信息老师作为课题组的顾问,对学生进行了计算机方面的专门培训。学生和老师们集思广益,找到了更多收集信息的方法:利用有线电视上的好节目,搜索新旧报纸,翻自己和亲友的书,学校图书馆,周围的环境等等。
其次,拓宽学生收集素材的空间和形式,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家庭条件,背景,来源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困难,硬性规定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那么不仅材料显得单一、贫乏,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事倍功半。所以课题组经过几次教学和研究,确立了一个宗旨:只要符合主题,形式可以多样。
最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积极配合。第一,他们要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和个人特长,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要求,做到小组人人有所为,小组人人有所为,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另外,我学会了善待自己,欣赏别人,良好的品质在合作活动中逐渐形成。
(3)研究后的思维问题。
1.注重教学实施,不追求形式。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要因材施教,目标明确,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一个盒子。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改编和再创造。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的想、看、做、说,让每一个环节真正落实,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而让学生走过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先进的教学地位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主角的本质是转化。只有将教师的“引导”转化为学生的“思考”,转化为学生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