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厚是哪里人?

张树厚

张叔厚(1866 ~ 1935),本名张志平,字叔厚,名万明堂,安徽寿县(今安徽寿县瓦埠镇)人。辛亥革命的老兵。从小勤奋好学。清末民初,他与同里白和孙一起创立“强学会”,主张革命。1903参与策划安庆起义,泄事避险。后与白等人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1911年的武昌起义帮助张会涛做出了回应。民国成立后,他协助孙督皖。因为政局混乱,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政治人才,于是退居乡里,专心搞艺术,生活力学,到晚年,尤其擅长进士书法。1935因病去世。著有《书法真解》、《老淮南小传》、《晚堂诗话草》等。

中文名:张书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寿县

出生日期:1866

死亡日期:1935

职业:革命

信仰: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书法真解》、《老淮南传》、《晚唐诗话草》。

真实姓名:张志平

角色的生活

张志平(1866 ~ 1935),安徽寿县瓦埠乡曹家岗村西邢家岗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他的父亲张,是一个秀才,为生活所迫去了寿县。书厚童年时跟随父亲和哥哥学习。不久,他的父亲去世,由他的兄弟西苑和轩朗抚养。学习之余,书厚也做一些杂活,比如磨菜之类的。

1890年,张书厚考上秀才。此后逐渐接触到反清思想,有革命野心,于是放弃科举。为了摆脱家庭的拖累,便于革命活动,我把母亲和妻子搬到了寿县瓦埠曹绍修烈士祖籍曹石。

1898年,张叔厚与几个同乡密谋成立“强社”,与孙开办的“福彩派”一起在寿州传播反清革命思想。然后是寿州的仁人志士,如孙杨甲、段云、权道汉、时隐生等。,东去日本留学,寻求出路。为研究军事,培养革命力量,扩大革命活动,于1904年与张子嘉、陆、卢俊权、孙卓如等数十人考入安庆军事训练学校,与白等革命派接触。1905年春,改在安庆鸣凤学堂任教,以为会接触到密会地点。

原来,皖北人郭其昌是这个社团的首领。安庆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舒侯潜入监狱与郭其昌交流,了解到该社团的地下组织,就藏在各省的围墙里。他随后联系、集结党员,多次秘密谈判,同意向豫皖党伸手,在全省征集革命志愿者,大搞计划。在标准营,柏文成了内线,首先缴获了机械弹药,攻占了省城。当时蜀后有一首《书愤》诗:“昆仑东行五千年,我领浩渺神州。”太西的武功已经凋零了,能恢复就恢复。“当我得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又有一首诗:“同盟会之书传海外,三千英雄战于江上。从此中原被消灭,汉人又要出来了!"因其活动频繁,风声传出,被寿州壮士孙谋察觉。孙径向两江总督周父告密。深感忧虑的周复,先在狱中杀了郭其昌,却不分赃。当天晚上,他就派兵包围了鸣凤学校,意图逮捕他。所幸同乡边炳贞(寿县,当时称华章)得知后,来到鸣凤学堂通知张书厚,立即出逃,与前来捉拿他的士兵很近,只隔前后门。《晚堂谈残羹》中记载:“夜深了,我就在院中纳凉。得知消息后,我会手里拿着一把芭蕉扇避嫌,假装是凳子,我会出来一个光滑的脊梁。"

当时,霍邱人郑赞成()和李(又名贝深)都是淮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皖南广德设立了矿务局,所以他们逃跑了,暂时在那里避难。清官抓捕失败,下令通缉,一时风声险恶。张叔厚怕郑、李受到牵连,便偷偷来到杭州,化名“殷”和法名“康殷”,在西湖的道光寺避难。我必须和浙江省的革命志愿军呆几个月。直到噪音小了一些,我才回到芜湖。在李光炯的邀请下,我成为了万江公学的世俗讲师。认识了Wu _ Gu,入团了。离开杭州时有诗说:“浪涛滚滚来,血剑悲凉。”武林走千里,浙江吴山回孙。“在芜湖,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论谁执祖国,必知民权真。万里沙场三尺剑愿血洗干!”又有:“频繁流年,车马闭河总神。“人间尚有遗憾,丽江亦谈兵。”可见他的反清革命思想是非常坚定的。

当时革命,特别是南方,清廷对南方严加防范。张书厚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北方还是有差距的。在吉林胡殿家工作的有边炳奎和杨端福。胡殿甲也是寿州人,主管吉林军,兼吉林军小学总经理。由卞秉钧等人向胡殿甲推荐,聘请舒厚在陆军小学当老师。1906年初秋,他毅然离开要塞,与刘约卓夫、霍山朱泽西等人去了东北。石柏文伟也在东北。

当时,吉林省的革命活动是由张树厚和柏文领导的。谢谢你先生图谋不轨,但当事情成熟时,他派了一支队伍去逮捕他们。幸运的是,在胡殿甲的保护下,他得以逃脱。张书厚和边炳奎晚上乔装去了延吉岗,但他们站不住脚。相反,他们偷偷越过边境,来到朝鲜金青,为陈启顺投票。陈启顺,中国东北人,从吉林边境(包括中国和朝鲜)招募了20,000多名难民,在金青为朝鲜拆城修路。张书厚以同胞身份叛逃,离给陈启顺做公文越来越近。他向陈启顺说明反清革命的真相,动员他带领拆城工人参加起义,得到了陈启顺的认可,称他的话为“打江山”。当时很多城市拆迁工人都是被收税逼的,生活无路可走,于是一举响应。于是,一方面派卞秉钧去日本拜会中山先生,筹措机器经费,另一方面派一个东北的工头去联系有关方面,计划进攻吉林,策动胡典加为内力,以吉林为根据地。没想到,卞秉钧一到日本,种石山先生就去蒙自发动进攻。由于时间久远,的拆城修路已经完成,工人要遣散,白等人也已经返回南方,起义计划没有实现。张叔厚叹了一口气,写了一首诗:“车往吉林西难,路有百余石堵。我热泪盈眶,光与剑影照我心。”

1907年,张叔厚回到家乡,在邵熙学堂任教,他仍然向学生灌输反清革命思想。、曹渊、方、等都是他的学生,深受其影响,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同时,联系家乡的革命同事。第二年春天,熊和范传甲在安庆筹义失败。熊来到寿县,参观了学校。蜀后想保住熊的性命,便让同僚们召集民团来应对。熊认为安徽的环境险恶,但他离开了安徽。可惜死在吉林,范传甲也死在安庆。当时安徽反清革命转入低潮。

1909年春,书厚离开邵熙,随郑赞成赴上海,在上海组织革命组织,并留宿李少川。李氏家族是苏皖之间反清人士的联络机构。舒侯是专职的各方联络工作。

1910期间,上海的同志非常重视大陆的发展,一旦有了第一层意思,就有了群众基础。舒后穗、张会涛、关鹏先后转回寿县,组织力量,往返城乡,联系乡村武装,为淮上军在辛亥打下了基础。

1911的春天,各方同仁齐聚广州,将有大动作。却说张叔厚、往九江,闻知广州起义失败,径回内门。

那年秋天,武昌起义,淮在寿州起义。蜀侯与瓦布之子方震,率瓦布湖东岸九村至湖西岸集镇,城乡均不流血收复。十月初,淮在邻县起兵,先领兵到合淝迎击孙品义,然后时而守先,时而乱,时而伏、应、、全道汉等人,* * *谋划整顿军队,保护人民。根据全道涵生前的谈话,怀所到之处,军政府印章都是张叔厚手工刻制的。

民国成立后,有人叫嚣着要官要利,但张书厚始终努力工作,从未做出一番事业。1912自题小昭诗说,“试把余生献给石,连怨也补上”,书画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点。

袁氏称帝的时候,全国都在酝酿袁。他为黄少泉写了一些诗,并在这里录制了两首。诗中有云:“汉军滚滚而来,江淮之战绵延千里。浔阳九牌岩强,筑堡靠将军。”“帝业今天变成了羊,一肩挑的行李回不了家。风一吹就凉飕飕的,我藏好弓。”此时倪嗣冲督安徽,对党员恨之入骨,下令东南五省通缉张书厚,于是他被迫躲在肥西童茂谦家。四川巡抚陈欢是童懋谦的学生。基于这一渊源,张叔厚离开合肥,偷渡六安,与徐玉亭经湖北入川。过了几天,云南的护国军起来了,他和游廷指着陈的利益,鼓动四川巡抚加入,以博取的好感。

1916,张书厚回老家了。紧随其后的是北洋军阀执政,他坚决不参与军政活动,打算隐居教书。

1918,张书厚受聘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师,教授经学和书法。五四运动时,目睹时局艰难,愤然回乡,藏身寿州、六安、合肥。

大革命初期,在肥西童茂谦家办了一个户口。每次和童老聊时事,追思中山先生,都有这样一句话:“北上燕京救国,留下三策(指联俄、联* * *、助农工三策)。”“4·12”惨案的消息传来,遭到了20本书和愤怒的诗歌的攻击。这里有云:“风云沧桑,泪血溅沪江。信义三民是海市蜃楼,中国暗淡可恨。”这时,他的儿子(原籍上海大学随周总理到广州,去了黄埔,参加了北伐,加入了* * *生产党)在北伐军司令部担任编辑,写信询问时事。根据他自己的见解,回帖中有云:“今之青年,如独海,主朝,逆风起一时,漂于中流,永不止。”而且有句诗说:“汝当知庐山真面目,视糙玉为石沙!”

1925年,袁北伐屯兵石家庄,在民间得到了戚继光留下的砚台。袁回李后,是题词给张叔厚看。此砚为广东端砚,长方形,手抄。它长17厘米,宽11厘米,厚6.5厘米。石质细腻,雕刻精美,也是著名的砚,是端砚中的珍品。左边戚继光题词曰:“他山之石容得吴,他定取你家,兵书全速飞来,传话天下唯靠你,四海一家,与你同休。季光明。”右边,张叔厚上书:“民国十四年,袁北驻石家庄,得秦安堂砚。李回去后,就题词给张书厚看。明(篆书)说:‘下一季有多难,保护少生存有多难,现在恢复有多难。这要看将军,古人已经去世了,所以这是一份俸禄。”"

1930年,张书厚应好友李少川之邀前往上海,并在上海生活了两年,使书法与绘画产生了诸多联系。

65438年至0932年,张树厚根据他在燕京大学的教学笔记写成的《书法真解》在上海出版。与书法理论以往的著作相比,《书法真解》表现出思想解放认识超前、思想独到见解深刻、语言凝练、语句严谨的特点。

1933年,王亚樵被国民政府通缉时,到张叔厚的上海老家躲避。

1934年,张树厚应原安徽省烈士委员会要求,回到安庆,为1911年以来在安徽牺牲的烈士题字。同行为之欢欣鼓舞,各省友人纷纷送诗致敬。陈独秀、段、、、、白、于右任、翁、齐白石等发来贺电,达近千件。甚至还有人从海外送画。

1935年4月的一个黎明,张书厚在安庆南庄岭省殡葬委员会的住处去世。王老师身后,是一堆纸笔,风清气正,衣袖明。老朋友白、全道汉、孙杨甲、蒋同厚等,缅怀旧情,筹款将其安葬在安庆城西烈士庙后院(旧火药库旧址)。

张书厚以书法和篆刻闻名。书法各方面都很优秀,隶书更擅长。住在省会安庆,《学风》杂志发表文章说“求书人越来越多,洛阳纸越来越贵”。晚年喜欢画梅花。《申报》在1933刊登了一张他的梅花图,并附后记:“沈晗先生八法指篆刻之学,以屠龙之手写晚年之心。”

文学成就

生于耿介的张树厚先生在学术习俗上也有很大不同。他早年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虽然出身科举,但他反对科举制度。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史学研究,对历史文物和治乱得失的根源有着深刻的认识。

生命力学,书画,特别是篆刻精细。当时,人们把他和宣城的杨达、汪恕诚的仁风并称为“皖中三杰”。传中有云:“我一生爱好甚多,穷追不上。”只有在石刻上,最好的才是特别好的。三代印章,还有汉唐以来的石刻,都是徒劳的收集来效仿。“书法是真的,草,隶书,篆书,都是上乘的,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的。古篆书更擅长于它的长度。他对书法的研究极其细致,有一本书《书法真解》,1932在上海出版。全书共分十八章,详细介绍了书法的用途、结构、选师、养气等方面的内容。”以五千年考,可证三千年之源,为落后者开辟坦途,开前人之奇论,厌字,破读书之心”,《书法真解后记》说其“以吉言之法入今李,综合包括书写、书写,作为秘传。"于右任先生亲笔为书题诗一首:"张书厚,天上真人,亦当歇东西南北。苍穹射虎屠龙,种菜论书老寿州。"

画不精,晚年喜作墨梅、彩红梅,笔法苍劲陡峻。据识云,以篆书之笔法,草书之笔力而成。

人们称之为书法,起源于石雕,被称为“张铁笔”。他自己刻印章是很平常的事。巨碑都是自己写的,自己刻的,经常不先写就用白刃刻在石头上的,和书末刻的没什么区别。据说张书厚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一个石匠锻打打磨,就学会了用刀刻石头。长期以来,可以直接用刀刻石,以刀为笔,运用自如,刀法简洁完美。

各地都有很多藏族,尤其是安徽省。可惜抗战以来,屡战屡败。据说,权道汉生前藏有一卷《梅花图册》,上面有真、草、官、印等各种风格的题字,印章都是他自己刻的,可谓三绝。篆书册页共两卷,均由杨保管。石刻有西麓寺童渊长老碑、安庆五烈士碑、九烈士碑、范传甲烈士碑、碧溪精舍碑、寿县涌泉寺碑、瓦布方时墓碑碑、合淝明教寺梅花碑、私家墓碑等。

除了《书法真解》的出版,还有《淮上革命史》两卷,是淮上革命的专著(手稿保存在关树东办公室)。有一卷《老淮南传》,是明末以来太平天国、捻军、画家、方外等人物的传记。还有《尚书注》两卷,《连语录》一卷,《蜀后吟存》一卷,《晚堂诗话草》几卷,《诗话录》几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