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中的主要困惑及应对策略
都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长,同一个妈妈生的孩子能力也大不相同。每个班再整齐,所有学生也不会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困惑之一: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成绩好的人,答题和课堂作业都很快,思维也很灵敏。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不允许思考,也不允许说出答案。课堂作业做的又快又准。当然,我们老师要等大部分学生做完了再布置新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优秀的学生做完了没事就会东张西望,甚至稍微说话,然后课堂纪律就很难控制了。困惑二:现在的书后面都有“拓展训练场”“思维体操”之类的思维题。有专家说过,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带一部分学生出去,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如何界定自己的层次,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都喜欢平等。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认为我应该比别人多做题。如果不是强制性的,有些同学是不会做的,包括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不做就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制去做,对那些差不多做的同学来说不太合适。甚至在点评思维题的时候也无法统一要求,听的差不多的同学稀里糊涂。别让他听,他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第三个困惑:评卷和平时作业。我们总是发现,在批改作业或者论文的时候,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才得了高分。考得不好,错得多的学生是那些上课不太专心的学生。他们还时不时地聊几句,做些小动作。这时候老师就会特别生气,替那些不会说话的同学说话,却听那些会做的同学说话,却不认真听,不认真理解。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题目讲了几遍,做了几遍,有些同学还是听不懂的现象。
针对这些困惑,大家各抒己见,研究解决这些困惑的策略。
其中一个主要的困惑是如何帮助学困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缩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绩差距。
在《广州教学研究》的《关于数学学困生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76.47%的教师认为学困生在数学课上“听着玩着”,52.63%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听着玩着”;可以看出,老师和学困生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只有17.65%的教师认为学困生根本不上课;所以,听课玩而不专心听课,导致课堂出勤率差,是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兼顾优差生,取得整体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试过很多方法。一、采用小组竞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1)研究问题时,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教他们思维方法,教他们如何表达思维过程;举报的时候,优秀生和学困生要互相配合。学困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说说话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说)时,可以邀请优秀的同学来帮忙。举报后可以给他们组加分。(2)做习题的时候,我们也是用竞赛的形式,动员所有优秀的同学来帮忙。每组最快完成练习的同学会去找老师批改。如果都没问题,他(她)就是组长(负责批改全组同学的习题)。小组里其他优秀的同学讲完后,可以马上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如果小组长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组批改,该组可以加分。半学期小组总分累计一次老师会给奖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也减少了学困生的数量,老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更需要辅导的学生身上。第二,多问学习困难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第三,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重复复杂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情况。
第二个困惑,既然属于思考题,主要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烈的要求。自由参与是指学生自觉地、独立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受外界压抑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拓展和深化、参与反思、参与提问、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参与发言等。没有自由参与的课堂生态,教师绝对主导教学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个困惑是,在评卷和作业时,可以允许对的学生在教室外适当休息。或者安排他们做自己喜欢的题目。比如可以做一点奥数之类的。这种安排是对那些聪明能干的学生的肯定和奖励。
让他们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如果让他们呆在教室里听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厌烦,会说小话,做小动作,甚至影响周围不会的同学。留在教室的学生少,能有针对性的讲解,让他们掌握自己不懂或听不懂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做法,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很浓厚。不仅能让资优生意识到他的优秀,帮助学困生,也让学困生在直接帮助下尽快掌握学科知识。让全班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每个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成为生活中美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