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教学哪个论坛比较好?
福建漳平新桥中心学校黄大全
《小学教育与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P17页,刊登了姚远先生的一篇题为《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的文章,文章写道:据相关数据显示,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都有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在语文课上使用频率最高,从1次到2、3次不等,每次小组讨论持续2-4分钟。有人截取了12语文课小组讨论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还有54%的小组讨论收效甚微或流于形式;8%的小组讨论是浪费时间和无效劳动。以上研究数据,一方面表明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探索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低效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
一、合作的主要因素。比如学生的合作学习态度和习惯;个体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以及个人参与合作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
二是合作主导因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理念、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过程的规范、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
第三,合作学习的技术因素。比如合作小组的搭配,合作问题的设计,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听、说、讨论、交流、辩论、阐述等合作学习和交流技能的掌握。
目前,解决合作学习低效的对策主要是在合作学习的形式、机制和技巧方面进行探讨,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合作需求的探索。笔者认为应将影响合作学习低效的各种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抓住这个整体的核心去探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作学习的低效。而这个核心就是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合作学习需求。心理学家史高斯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他人,都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A.H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认为,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渴望归属感和爱。儿童渴望与他们的朋友建立友谊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内在的合作心理需求,让学生把“我要合作”变成“我要合作”。合作学习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合作学习的低效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是哲学所说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以上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在第二和第三个方面,影响合作低效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和反馈以及合作学习的设计。
针对这些最重要的因素,本文谈谈如何通过发掘外部因素来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需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合作学习的低效问题。
第一,任务驱动法。
在学生合作之前,教师安排或* * *协商本课程或本环节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先带着任务自主探索,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方法。实践证明,如果任务太简单或太困难,学生很难产生合作内驱力,但只有设计的教学任务具有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内在技能和相关知识点,同时又具有生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比如,讲授现行人教版(以下版本相同)第九册第一段,我们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作者是如何表现蒙古草原的独特美?”五年级学生对风景写作的片段分析并不陌生,在探索时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但一方面,美丽的草原对南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两者都需要从语言运用和形式表达上进行分析,比以前要求更高。学生仅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这就迫使学生必须依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配合。这就产生了合作的内在动力。再比如,用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狼与羊》中狼与羊的性格特征,学生也必须用合作来进行,这就很好地利用了任务驱动法。
第二,责任法
通过让学生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产生了一种承担责任的合作方法。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一定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一定要明确,类似于“全合一”。教师可以随机询问小组中的一名成员,并根据他的表现评估小组的质量。也可以采用个别测试,即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但是老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试,然后结合每个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这样,任何一个队员不努力学习,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表现。老师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和强烈的自尊心。一旦他有了事关整个群体利益的责任,他就会尽力去完成,并寻求同伴的帮助。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他的同龄人也会热情地帮助和配合。责任承担法就是利用学生的心理,把个人的责任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达到* * *进步互助的目的。这种集体合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认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避免成员不参加小组活动,逃避工作中的责任的现象。
三、评价激励法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水平和操作进行积极、正面、鼓励性的评价,从而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从而产生合作的需要。斯拉文认为:“人际报酬结构是指同伴的成就对个人的重要性。在竞争性奖励结构中,如果按照正态曲线给学生打分,一个学生的成功注定了其他人相应的失败。在合作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帮助其他学生同时成功,学生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利用积极的奖励结构来刺激和维持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评价和表彰小组集体成绩时,应避免使用诸如:某同学发挥最好;某一组学生报告的最具体;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最好组织表扬个人评价。即使一个同学确实表现很好,老师也要站在一个群体的角度表扬他。通常情况下,你应该使用更多的话,如:某一组发挥最好;某一组的报告是最具体的;某个群体最好组织,某个群体分工最明确等等。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时,老师要时刻提醒小组选出的发言人说:我对某个小组的看法,改成我们小组对某个小组的看法;我对某个群体的看法?改成我们组对某个组的看法。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和老师要分组评估。让学生感受到,为了群体的利益和群体的成功,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所在群体的所有成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合作的动机。此外,在小组评价中,应采用改进的评分系统,即在分组前,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表现,给每个学生一个基本分或等级。小组合作学习后,将学生通过自主测试获得的成绩或等级与各自的基本成绩或等级进行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达到或超过自己的基本成绩或等级的程度,计算每个学生的成绩或新等级。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加在一起,构成小组的得分或等级,符合标准的小组可以得到其他形式的表彰或奖励。因为学生比过去做得更好会得到奖励。而不是通过与他人的成绩比较来获得奖励,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做到,合作的需求也就很容易产生。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和回报,会激发学生下次合作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分数或等级不是固定的。几次测试后,基础分数或等级都要随着学生的进步而提高和改变,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气势”。有时候,团队成员也要据此做出适当的调整,让班里的各个小组都能继续保持竞争的平衡。
四、问题转移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好奇心和喜欢探究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合作需求的方法。
1,设计开发的问题。
所谓发展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的问题。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定义为独立解决问题所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或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儿童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合作会表现出比个体行动更高级的行为。因此,当教师设计的发展性问题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很容易处于愤怒和急需帮助的状态,合作的需求被调动起来。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合作学习质量的提高,强化下次合作的需要。比如上面例子《草原》中的设计:作者是如何表达蒙古草原独特的美?这是一个充分考虑学生近期发展领域而设计的发展性问题。
2.设计询问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善于表达。设计探究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有了发现,不管是对是错,是浅是深,是原创还是低俗,学生总喜欢向老师同学炫耀,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时,学生合作讨论的需求就产生了。比如我设计的《教》十二卷《借草船之箭》:是忠厚之人吗?这个探索性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自愿组成合作小组,有的提供三国资料,有的找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有的仔细划掉文中的文字。他们的探索也很有新意。比如有人认为鲁肃不忠诚,没有如实向直属上司周瑜汇报诸葛亮借船的事。他也没有把周瑜告诉他的话告诉诸葛亮。但也有同学从三国小说中找到描写鲁肃的典型,认为鲁肃的本性是正直的。这种探究已经初步涉及到如何抓住典型案例来分析典型人物。这些知识本来是大学中文系用的!
3.开放式设计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情境。因为开放性问题产生多个答案,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想告诉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交流,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维护自己的自尊,获得自信,赢得同学的尊重,在班里获得相应的地位。因此,开放性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比如在第五卷《羊死了之后的修补》中提到,那个人因为羊圈有个洞而发现羊不见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文章中的人是你,此时你会怎么做?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因此,在小组中,学生们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出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像:我装成老虎躲在羊圈里,吓死老狼;我可以在羊圈的口或洞里挖个洞,撒上泥巴,活捉狼;我在羊圈周围拉电线,用电线电死了老狼。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的思维相互碰撞,收获颇丰。他们渴望下一次合作学习。
4.设计中的矛盾问题。
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通过在教学中设计矛盾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生活体验等矛盾冲突,制造悬念,让学生跃跃欲试,解决问题。这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及时配合探究,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当然能收到高效的配合。比如第九本书《大瀑布的葬礼》开头,我设计:“葬礼”只为某个人?但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葬礼”是为大瀑布举行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冲突。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文本,找出因果,为下一步调动内需合作奠定了基础。有时候可以设计情感冲突,也能满足调动学生合作的需要。
5.设计有争议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好胜、好胜、善表现、好辩论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议论文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心理需求。比如在第九本书《珍珠鸟》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还是创造不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在正反两方面相互合作交流,最后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赛。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思想积极,发言踊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非常愿意以这种方式合作。
总之,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一方面要从整体上研究影响合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合作需求这一核心来选择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不然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和体育等其他种类的合作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