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起来?
第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参与生活。
现代生命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命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学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是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和热情;学会包容一些有缺点和错误的孩子,善于和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体会到与学生互动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中的一员,在与学生的讨论、练习、实践中形成师生一致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应该有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学会体验和理解他人,尊重和欣赏他人,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人际关系的形成,并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做法,建立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式教学内容。利用思维材料,接触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知识。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作为教材更有教育意义。
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意识地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比如在教单元第一个主题活动“新学期你好”的时候,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说说自己寒假的故事,说说自己最美好的寒假,交流一下技能。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把他们分为快乐、烦恼、有趣、自豪等类别。,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分享寒假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帮助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发展学习能力,同时树立自信心和对新学期的希望。
第三,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有了更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就成了关键。小学思维课生活化课堂教学可分为生活化教学和生活实践教学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参与和体验,将生活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和态度。生活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提高生活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可以在一节课上把生活指导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在教活动“春天在哪里?”,我先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把目光引向课本之外的生活世界。其次,通过学生对春天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让学生明白春天不仅是美丽的,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对春天的寻找、观察、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转春天。在游玩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美好,所以心中有一种想要保护自然的感觉。另一个例子是教学活动“玩春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我通过自己制作小风玩具,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春季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还发现了风与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是学生意识到后的创造。可见经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加强对体验的重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体验中创造。
第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小学思维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的观察、探究、思考和表达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和学习成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度)。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应采用竞赛、组织活动、同学互评、自我评价、个人成绩展示等质性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一堂思维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以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配合和引导。注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信息,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情境表演等形式,丰富孩子的感性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之外无尽的生活世界,把道德放在孩子的生活中,让良好的品德形成在孩子的生活过程中。
1.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北京21世纪基础教育教材丰富生动,特别贴近学生生活,体现首都特色。而教材的特点是* * *,但缺乏个性,同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材只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把生动的生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感受到道德的必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比如教材有《我爱爸爸妈妈》《老师你好》《让爷爷奶奶开心》。教材的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这样的体验。然而,学生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尊敬老师的道德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们试图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向学生讲述他们抚养孩子的艰辛,尤其是。有的说:没想到我一个人生病,全家人都这么着急,尤其是我妈照顾了我一晚上。我真的很感激我的母亲。有的说:其实作业我也没怎么认真想。没想到爸妈这么开心。是的,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唤起了学生的道德良知。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镜头,学生在生活的内容中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在感慨声中,父母听到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孩子体会到了亲情,也激起了他们为家庭着想和付出的欲望。孩子理解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尊敬父母长辈的道德行为自然会表现出来。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教育内容是可以尝试生活的。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可以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活跃教学情境,提升学生道德体验;
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生的课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生活化的情境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过着生活。作为老师,不应该和学生过不去,尤其是对于学生常见的道德问题。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一种生活化的情境中去观察和感受自己,让学生通过“移情”去体验和感受,更有利于澄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镜头A《礼貌用语》课上,老师戴着老牛的头饰,和学生一起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礼貌地问:“牛大爷您好,鹿家在哪里?”当时老师打的小牛很认真很生硬的说:“就顺着这条路走吧!”“牛佬”的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这话说得真没礼貌!”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邀请他们再表演一次。通过比较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自然觉得“和人说话是有礼貌的,不仅要说礼貌的话,还要注意态度”。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学生独立获得行为要求的情境中。教材的设计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在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生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种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很好体现。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这说明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教师的暗示和自己的经历,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身心的充分参与,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
镜头B在“不要乱放东西”的教学中,老师尝试了这样的设计:
(1)现场活动获得的经验:尝试:找出课堂上常用的。
(2)我初步感受到不乱放东西的好处:告诉我:为什么这些东西很容易找到?
(3)独立编故事:小组活动:编小方放错东西的故事。
(4)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帮助他人实现自救:看课件:收拾屋子(讨论、操作)
(5)课件可疑。既然启蒙运动对“放回原处”的要求是为了论证“不如过几天收拾干净,又乱了”。
(6)现场练习,自我评价:小竞赛:整理学习用品
(7)习惯养成,多方合作:课后要求:坚持做(自我评价,家长写评语)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活动、经历、感受、自我评价,无论是放错东西的危害,还是不放错东西的好处,都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诚参与活动后得出的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和有效。我区在进行“课改”的同时,还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因此,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设计出情境生动、画面清晰、目的性明确、易于互动的课件,较好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镜头C (1)创造了一个探究的情境。
在“保持环境卫生”的课程中,老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用不同风格的音乐展示对比照片,用柔和美妙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用刺耳的噪音展示到处都是垃圾的照片,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并说出原因。课件设计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⑵创设互动情境。
在“不要乱放东西”的课堂上,课件设计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屏幕上拖动鼠标,帮助小英雄收拾屋子,在人机交互中启动、思考、对话,有意识地画出正确的行为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了解决道德问题的针对性。
3.生活化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道德实践;
英国学者迈克·菲尔指出:“任何德育课程如果局限于课堂,不指向社会现实,本质上就不是德育,而是非德育。”囿于小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缺陷。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强调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实效。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课后的现实生活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真实世界,是检验德育有效性的试金石。所以,我们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与社会的生动现实紧密联系。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门德育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调查。老师要信任学生,让他们深入生活,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节约每一滴水”这一课,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水的使用情况、水资源现状和人们的用水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可以起到很好的触动效果。再比如:我爱北京,通过收集资料,开展有任务的课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对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感觉到课后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生活,他们会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让学生参与到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中,让他们行动起来做合格的公民,让他们真正帮助社区里的困难老人,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温暖同学...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爱和责任无处不在”。我相信,在社会实践大潮中拼搏的学生,是能够经受住风浪,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行为准则付诸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