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助劳动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基本的劳动,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它服务于自身生活的需要,通过智力和体力的努力来享受成果。教育者要在培养自理能力的初级阶段,抓住机会让他们体验劳动过程,享受劳动成果,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助劳动策略谈一些看法。

第一,家长和老师的培养方式一定要统一。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一门技能比正常儿童要困难得多,需要反复训练才有效果。这项技能的反复训练必须遵循同样的方法。所以,家长在学习要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上,一定要和老师保持一致,不能另立“章程”,搞另一套。这样,老师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比如学生家长来学校接送孩子的时候,老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向家长说明学校近期的重点培养内容,向家长提出一些培养孩子的建议,反映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让每个学生的家长不仅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放心地配合老师培养孩子。通过这样做,我在孩子的生长发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三年级有个同学叫王顺,刚来学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筷子。通过了解,主要是因为他精神残疾,在家有人照顾,吃饭的时候家人总是往他嘴里塞食物。久而久之,他连拿筷子的意识都没有了,更别说能力了。为了培养他的能力,我先反复给他演示,然后手把手教他怎么操作,同时强调他爸妈回家要耐心做。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同学完全可以自理了,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因为我经常鼓励和表扬他,他经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所以他经常主动去教年轻学生和新学生。这样,他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过去几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抓住机会,真诚表扬,发挥学生特长。

表扬是教育孩子的有效力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表现出欣赏和表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他们的精神世界。老师认为微不足道的事,在一个孩子眼里却是伟大的成就。比如四年级,有个同学叫王顺。因为他在家里特别撒娇,从来不做扫地擦桌子这些简单的工作,但是我发现他多动,特别爱管闲事。一天,早饭后,我走近他,亲切交谈:“赵衍亮,我发现如果你认真做一件事,你可以做得很好。你愿意试试吗?”他欣然同意。这时候我抓住机会,想办法安排:“今天我要你当你们组的组长,看看饭桌能不能按时收拾好!””我话音一落,他抓起抹布,开心地开始工作。同时安排其他同学放凳子。一天下来,饭厅和餐桌都保持得特别干净,凳子也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了他一顿,然后看他的脸,像一朵花。此后,他参与清理餐厅,“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干得越多越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由于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他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得到了长期的锻炼,生活习惯越来越好,说话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现在这位同学各方面表现都接近正常孩子。

第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有说服力。

智障学生本身存在智力缺陷,阻滞了支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传导神经;反应慢使得各种动作不协调,不到位。超过孩子接受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感到失败,沮丧,陷入困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孩子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即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分阶段,由支持到释放,最后让孩子独立。刚从事特殊教育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同学吃饭特别快,但是穿衣戴帽铺床什么的都不做。原老师说不行。我觉得吃饭的动作挺有技巧的,应该能学会怎么穿衣戴帽吧?于是我试着分阶段教这个同学,就是先教他穿衣服戴帽子,再教他穿袜子穿鞋,最后教他铺床。在教学中,先进行大量的分解教学和练习,再自然地进行整体操作。并重点对要求、程序、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然后让他反复尝试和练习,最终落实到独立完成这个劳动项目。就这样,这位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养,终于基本掌握了做这些事情的技巧。

第四,对孩子守信。

通常我们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孩子已经掌握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有一个名叫王玉英的同学。她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但说话能力很差。为了增强她的能力,让她全面更好的发展,我不断加大训练力度。有一次,我让他帮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小同学穿衣服,对他说:“你做好这件事,老师会给你奖励的。”然后我就看着,她很认真的把小同学的衣服,包括鞋袜都穿的很整齐。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这时,她也用渴望的眼神骄傲地看着我。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递给他一本写着“奖”字的书。这一刻,她的喜悦只有他自己能感受到,也只有我这个老师能体会!从此,帮这些小同学做事成了他的习惯,她自己的说话能力和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点小钱多有教育意义啊!

智障儿童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智障儿童往往经过反复的教学和训练也学不到一门技能,但如果教学内容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与他以前学过的东西有关,只要不断重复多次,他最终还是会学会的。同时,不要半途而废。而当他忘记时,不要责骂,而是耐心、及时、反复地给予引导。比如我在教几个自理能力差的同学叠被子的时候,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耐心、及时、反复的过程。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最终还是成功了。虽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我热爱的特殊教育职业,我会很有成就感。

6.实例胜于言语。

智障儿童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解释,具体的示范是教育他们的最好方法。比如想让他们学会如何拿筷子或者打扫房间等简单的自理问题,就要多次亲自示范给他们看,从侧面给予指导。教学的态度应该是“我们一起做吧?”而不是命令式的,“你得做这个做那个。”我回想起刚调到这个岗位的时候,晚饭后安排值日生扫地,发现好几个那么高的同学,半天也完成不了那个打扫任务。当我亲自访问这个国家时,我意识到他们的基本劳动能力很差。光催他们也没用。从那以后,我总是亲自和他们一起行动,示范和指导。这样,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这项工作,也可以教年轻学生和新生。我觉得这种行动不仅教会了他们劳动技能,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觉行动。

七、日常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积极配合,帮助智障儿童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已经形成习惯的东西,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起床的时间,刷牙洗脸的顺序,餐桌位置的安排,睡觉的时间等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活动。这样,孩子既能有尽可能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在心理上形成安全感,有利于接受大人的安排。

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使用了以上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每个孩子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