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例子说明通过实例教学比通过文字教学更好?

实例胜于言语。

王宇,十一岁,是我班上的一个男孩。她是前年从一个偏远的小学转到这个完全小学的。

课间休息是我抽烟的黄金时间。我习惯性的靠在栏杆上,点了根烟悠闲的抽着,一节课的疲惫随着烟雾散去。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王宇主站在我身边,有时还会出神地盯着我,好像很懂得开心的样子。一次,两次...有一天,我开玩笑地问:“怎么,你也想抽烟吗?”他咧嘴一笑,跑开了。

有一周的班会上,他的同桌透露了一个大秘密,说王宇嘴里身上都是烟味,全班一片哗然。一个11岁的小学生吸烟是前所未有的。

会不会是我这个“老烟枪”影响了他,让他想上瘾了?放学后我立刻把他叫到办公室,他看起来很不安。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坐在我对面,和他聊了起来:“没想到,我们还有相同的爱好。老师相信你抽烟一定有你的理由。”算了,告诉我,你最初是怎么迷上这种香烟的?”他抬头看了看我,见我满脸笑容,克制感也没了,于是叹了口气说:“我小时候,我爸经常抱着我抽烟。闻到烟味就开始觉得臭,咳嗽着慢慢觉得香。我爸甚至往我脸上喷烟,有时候还让我尝一口。九岁的时候,我偷了一根烟,趁爸爸不在的时候抽了起来。一次,两次...就这样。”说完,他害羞地低下了头。

原来他是被父亲“熏陶”出来的。我松了一口气,然后一本正经地给他讲了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着重指出了烟中尼古丁对人体的危害。王宇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马上戒烟。我很高兴我最后没有白费口舌。我可以教你。

然而好景不长。两周后,又有同学投诉,发现王宇在厕所抽烟。唉!真讨厌,怎么会这样?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这次他慌了,低着头等着训:“你,你怎么又犯了?你说你做不到?”我真恨铁不成钢。

“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我戒了一个星期的烟,但是实在难受,就又买了一包,但是次数比以前少多了。”他诚恳的自我反省。

这不完全是他的错。一个人一旦养成习惯,真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戒掉。我之前不是戒了好几次了吗,后来怎么样了?我能做什么让他戒烟?我们都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我的额头亮了起来,一个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和他一起戒烟。我激动地对他说:“王宇,老师决定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戒烟,好吗?”听到这里,他突然抬起头来,眼里闪过惊喜:“嗯!””他用力点了点头。我把半包“福剑”留在桌子上,他跑到宿舍把半包“友谊”交了上去。我兴奋地和他勾搭上了。

第二天上课,我在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请同学们监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王宇激动得双颊通红,泪光闪闪,我的眼眶湿润了,感慨万千。

这样,我们一退出。想起那一年,他因为父亲的“榜样”而染上烟瘾;今天他因为我的影响戒了烟。至于我,对于他,我是认真对待的。我记得孔子说过:“其身正,无令而行;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的确,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教育需要“身教”,“身教”比“言传身教”更重要

林,永泰县学区

让孩子懂得自责。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家里做客。主人两岁的小男孩在客厅跑步,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母亲赶紧抱起孩子,拍着椅子哄孩子:“宝宝乖,不哭。妈妈撞了这把椅子,都怪它,都怪它!”美国人不理解:“这和椅子无关,是他不小心被椅子绊倒的。你应该让你的孩子知道,如果你做错了,你应该自己承担责任。”

我想到我的女儿莹莹,她今年四岁了。她聪明活泼可爱,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太在乎玩具。只要你打开她的储物柜,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新书被撕了,拼图散了,车子散架了...

我和妻子耐心地教育她,但收效甚微。后来我想到了卢梭的“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接受基于自己直接经验的教育,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自然后果,学会如何遵守自然规律。我想,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方法呢,说不定有用呢!

于是,我和老婆把撕坏的新书收起来,把不完整的拼图和车收起来,暂时不会再买新的了。女儿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很着急。这时候我抓住机会问她:“莹莹,你怎么没有玩具玩啊?”女儿终于明白了,害羞地说:“因为我不在乎玩具。”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和妻子都很开心。我们带她去修理玩具,还买了一些新玩具。孩子们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损坏过玩具。

□肖志红

节选自福州晚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