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德国教育家狄多水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巧,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把握学习和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渠道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相关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1.实体情况。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如果可能,学生可以在下雨前观察“鱼离水,燕子低飞”的自然现象,了解动物的特性。再如《寻春》、《秋图》、《秋雨》,涉及山川、河流、花草、鸟语、鱼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体验和了解自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兴趣。2.模拟情境。根据讲解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视听手段,如播放幻灯片、磁带等,使学生获得对形、声、色的直观感受;或者出示相关照片和图片,再现课本上的情况;或者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趣味化、娱乐化,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文章《月光歌》的时候,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播放一个盲女演奏的歌曲,让学生在朦胧的月光下欣赏和想象小屋中的情景,让学生练习口语,巧妙地引出下面要学的内容,以文字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感情真挚,让人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教师生动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美丽的公鸡》的教学中,当公鸡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如果老师用感性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公鸡啊,顶着红色的皇冠,披着美丽华丽的外衣,脚上穿着一双金色的高筒靴,多酷啊!”学生听完老师的描述后,能充分感受到公鸡的美。通过这样生动的语言描述,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了解他们的处境。4.想象一下这种情况。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情,从“情感”走向“理解”。比如在教小男孩在浅水坑里捡鱼的时候,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和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和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始终以饱满的情感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二、有效提问,理解课文及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种手段,才能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部分。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对话文本。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比其他部分更能稳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情感。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问题的引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的主题,巧妙设问。比如《布衣元帅》这一课,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提问,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似乎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自己心中的这些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由于学生们课前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这节课的学习将会是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类似的题目,比如“耍个名堂”“精彩”“可怕”“如果在野外迷路”“太空生活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等。都可以在课前由老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2.抓住关键词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中国人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词里,在理解后的阅读里。”单词是课文的基本单位,单词学习是一项持续不懈的工作,尤其是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难点单词,更要花时间深入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散学生的思维,让单词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更加深刻。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的时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从哪里读到‘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不动”这个词来组织教学,着眼于大局,有效地设置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让学生去感受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他紧扣文本,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动”:从“不动”的字面意义,到“不动”的原因和结果,最后到“不动”的后果,对话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深入,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3.抓住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提出自主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朱曾说:“关注自己,观察自己,修养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感受、领悟文本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脉络清晰、条理清晰的课文。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英雄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查理变化这么大?”我让学生阅读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问:查理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哪些句子?然后镜头展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a .“不,主人公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 .“谢谢!”查理看起来很有礼貌。c .“当然。”d .“查理很调皮,但他说话算数。”整个暑假,他每天都和杰西在草地上玩耍。杰西,我会成为英雄。“通过对这些关键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查理真的变了,变得有礼貌、诚实、值得信赖、有上进心、自信。因为提出的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全班避免了“满堂提问”的现象。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质疑解惑,在阅读中感悟,自主、快乐、扎实地学习。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正逐渐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创设精彩的情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特的魅力,让所有被评价的学生都满意于自己的学习成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学习。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无意中让一名男学生朗读课文,这名学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课文。余老师听了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男孩握手,真诚地说:“你的朗读真好,播音员也就那样。“我读这篇课文不如你。我和同学想听你再读一遍。”他的话一说完,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表现出色的同学的,更是给对同学们做出真诚点评的老师的。在这样充满爱的课堂里,学生们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享受着语文的快乐。叶圣陶先生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很重要,更要重视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和语言(以及思想品德),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极其重要。”如果学生只在语文课上感受,只是人文学科,只是读到最后,只是盲目探索。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够,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人生发展毫无影响。所以语文课要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把“读”和“练”结合起来,以读为基础,在课堂上把读和练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真正积累语言,感受内化语言,迁移和运用语言,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扎实有效。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实用的语言训练,对于低水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文字,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是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的结合。比如可以看动画,可以用文字,可以想象,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等等。比如《浅水里的小鱼》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进行了两次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告诉我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什么。2.如果你看到一只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又把问题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高阶段的写作练习有多种形式,如模仿、延续、扩展、缩写、改写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