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卡奖励

经常有家长问我:“猴叔叔,怎么才能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句话包含了两种对读书的态度,一种是“爱”,一种是“习惯”。我一般会问两个问题:“你自己喜欢读书吗?你有在家看书的习惯吗?”

爱书的人一定要有读书的习惯。从更深层次来看,读书是人的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自动的、机械化的、麻木不仁的、习以为常的、平淡如水的习惯。比如每天吃饭是一种习惯,但是热爱烹饪和美食是一种爱好。通过食材、调味品、热量的精心调配,创造出一定的味道,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这和吃饱肚子是不一样的。读书也是如此。即使我们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但书总会带给我们一些触动,一些感悟,一些震撼,一些温暖。爱书的人可以从阅读中收获这些祝福。

因为工作的原因,猴叔经常坐高铁。我在高铁上做的最多的就是看纸质书。有时候会抬头看看其他乘客,希望能找到一些读书的同伴,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在看手机,偶尔有几个读书人,也经常在看某些考试的参考书。我们成年人真的不喜欢读书吗?

今年4月,我看到一份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8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有这么一组数字,对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中国成年人纸质书人均阅读量为4.67本,而同年0-17岁未成年人纸质书人均阅读量为8.91本。然后对未成年人做一个细分:14-17岁未成年人课外书阅读量最大,为11.56;9-13岁儿童人均阅读书籍9.49本;0-8岁儿童人均读书量为7.10。

从这个调查数字来看,在阅读习惯上,我国成年人确实不如未成年人。数字只是反映了每个人在阅读上投入的时间,实际上并不能反映阅读的结果,即收获了多少信息、知识和思想,也无法衡量阅读带来的精神价值,即多少次我们在书中找到* * *歌曲,被感动、被安慰、获得力量。

马上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家长在关注未来中考、高考的政策导向。但危险的是,任何事情一旦与应试的功利目的挂钩,就一定会转化为孩子的压力和家长心中的焦虑,转化为雨后春笋般的课外辅导班,于是孩子的课表更加紧张,自由时间更加稀缺,而自由时间恰恰是孩子自发爱上书本的土壤和阳光。

猴叔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为什么孩子要把读书作为兴趣,而不仅仅是形成习惯。一年夏天,林志颖带着儿子金去里昂旅行,正好赶上市图书馆举办的儿童阅读活动。谁在两周内读了最多的书,谁就会得到一份大礼。林志颖也为金报名。一周后,金读完了三本书,而其他法国孩子一本也没读完。林志颖鼓励儿子再接再厉。这时,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了,拿着一份一等奖的礼物对林志颖说:“礼物可以先送给你,但我希望你的孩子放弃这次读书活动。”

林志颖很惊讶,问道:“还有一个星期呢。为什么要提前送礼物?为什么让我的孩子退出?”工作人员说:“因为你的孩子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只是想成为第一,但是他不懂内容,没有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竞赛,更不是功利。他读书如此疯狂,如果他获得一等奖,他会给其他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等他退出了,其他孩子就没有了竞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然后就能感受到用心读书的快乐。”这件事对林志颖触动很大。他感慨地说,“我们教育孩子读书,目的不纯,设定目标,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次法国之行让我明白了读书是一种放松和享受。就像孩子读书只是因为开心那么简单。”

猴叔讲的第二个故事是,读书靠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外驱力。据说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挑选了一些非常爱读书的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奖惩机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另一组(实验组)设立奖惩机制,每月统计读书数量,每读一本书奖励5美元。一个学期过去了,对照组孩子的阅读习惯并没有改变,而实验组的孩子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他们读的书更多了,但读的书普遍更薄了。之后,实验者撤销了一笔5美元的奖金,又过了一个学期。你猜怎么着?控制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阅读,而实验组的孩子的阅读量实际上已经下降到实验前的水平以下。

你发现了吗?曾经热爱阅读的孩子,因为物质奖励的加入,他们原本自发的阅读行为变得充满了功利性,所以会想方设法走捷径,而当奖励机制停止后,他们原本的阅读动力也随之降低。物质奖励取代了孩子热爱阅读的内在动力。无疑,这是一种短期有效、有限、长期的负激励。

在中国,人们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的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在这种“关注”中,要冷静区分功利成分,慎用一些短期效应。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和机构开展一些读书打卡的活动,只能流于形式,不能体现本质。前阵子有报道说,一位语文老师为小学生建立了一个虚拟的“阅读银行”。孩子每读完1页书,就可以在存折里得到一个虚拟的1美分。学期结束,孩子可以找家长兑现。这种物质激励还是强调外在驱动,却忽略了孩子对阅读的热情。这种形式短期内肯定是有效的,长期来看负面大于正面。

要让孩子爱上书,我们其实只需要做三件事:第一,做一个爱读书的好榜样;第二,给他准备足够多的好书;第三,给他足够的自由时间。父母朋友,我们不妨自我评价一下。这三件事你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