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坏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我们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以鼓励,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培养他们的自信。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言、敢于提问、敢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咨询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谈……”“谁想谈……”等等。听完学生们的不同意见,他说:“我真的很荣幸。我同意他的观点。”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创造性的,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2.保护好奇心,激发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诱因,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在一些问题上,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点燃知识和创造的火焰。同时,要善于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需要动脑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寻找答案。要善于运用鼓舞人心、充满期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比如“你的想法多棒啊!”“你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等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的紧张思维活动,所以不存在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有同学问是否可以沿着一条对角线切边,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我鼓励这些问题和观点,不管正确与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就会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第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导入是一堂课的前奏,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坚持不懈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比如,在讲授数能被3整除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任意一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让学生引用任意一个数,教师会马上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预见事物的能力如有神助而印象深刻,从而产生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新知识的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改变教师告诉学生要听,教师被动接受学生的局面,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多问“你怎么看?”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办法吗?”等等,努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意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手段,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折、测量,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等知识。再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侧面面积”时,学生可以通过切割圆柱体的侧面并沿圆柱体的一个高度均匀展开,发现圆柱体的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体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切边,展开成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把边撕开,通过裁剪和修补,改造成长方形。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注意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试猜,让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学习带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8...5、让学生在尝试填完之后,进一步巩固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再者,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9,可能的余数是多少?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你想尝试和猜测,你应该允许错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独立思考
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前尝试探索新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倒数”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给出2/5,学生很快说出它的倒数。我问:能不能出个新题目?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集中认知注意力,另辟蹊径。此时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题目是假分数、分数、小数和特殊数字“1”和“0”,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进行倒计时的积极性。从而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新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但是书本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编写人员可以遵循教材编写的原则,尽量做到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详细描述所有的内容,并逐一展示知识发现的过程。所以还是说明它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素材。如果老师的教学只停留在轻如止水的层面,学生的思维会因为具体生活中缺乏新的信息而受阻。叶圣陶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好,让学生受益,教师要善于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角度通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教材各部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处理教材。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材中知识点、德育内容等教学目标的组合,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例子是这样的:“将10个按钮平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为□。”我说:“谁想给你看他们的想法?”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说说怎么分。在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把问题稍微改了一下,改成了:“把10的按钮分成□块,每块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由地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把书中的单一问题改成了灵活的问题,既渗透了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使教学内容更具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用性。
第五,优化习题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的习题几乎都有完整的条件和题型,解题的任务就是寻找唯一答案。这样的习题容易让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缺乏对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和问题内在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专一、呆板、狭隘。创新的萌芽受到抑制,创新意识没有培养起来。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创造性地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独立思考、发散性、开放性练习。
①条件开放。
例如,在讲授“对倍数的认知”时,设计一个练习:动物园里有6只猴子、2只熊猫、8只梅花鹿、3只天鹅和1头大象,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谈论两种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这种设计便于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时积极思考和探索,获得一种自己(或同学)不曾有过的思维方式。
②问题的开放性
也就是说,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开始解决问题。比如复习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鸭比有36只鸡,18只鸡,7只鸡比鹅少。可以问什么问题?
③观念和开放
也就是说,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可以用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
如果有分科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某年(1)24班学生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请帮我设计一下,我该怎么排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由于条件的综合性、多向性、新颖性和冗余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处于积极参与的地位,积极思考、探索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思维更加深刻、灵活、细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从长远来看,可以鼓励学生不断求异,敢于挑战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目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扎实,考试分数高,但要真正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成为真正的“书呆子”。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是本着“跳一跳,摘摘果实”的原则,设计一些有思想性、实用性、开放性的题目,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学习完“圆柱体的理解”后,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个满意的圆柱体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完“单价、数学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要安排学生在菜市场做一个调查,了解5元钱能买多少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每天喜闻乐见的基础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能力的习题,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和谐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