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关于课文教学
从整体上看,教材具有文学性和人文性,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欢迎。然而,许多老师和学生对略读教学和几篇难懂的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略读教学的诸多困惑
1.未知需求。其中一位老师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反馈:选择略读课文的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丰富单元的主题?还是学几个新单词短语,把课文读好?老师们对此视而不见,只是一个一个地继续教。因此,有老师建议增加不同于精读课文的课后提问,明确教学要求。
2.课堂气氛紧张。大多数老师反映,通过略读大部分课文很难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或者因为生词太多,绕不过去;或者是因为课文的美,不愿意省略,比如《牧场之国》《花的勇气》《七月的天山》《麦笛》《课本四永恒的眼睛》(下)。或者因为篇幅太长,读好课文很费时间。
3.“好”和“轻微”很难处理。略读课文教学到什么程度合适?你是不是完全排斥“精读”和“精读”?这种问题困扰着老师。目前大部分老师都是不自觉的把课文略读变成精读。一是因为文字既文艺又好看;第二,害怕考上。因此,略读课文教学的课程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对此,教材4(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绿色爬山虎中爬山虎的文字难以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远非时代背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许多科学术语成为感受美景的障碍;源自世界地图的发现,需要学生地理知识的支撑。学生们读《白鹅》的译文感到很尴尬。教材四(第二部分)着重于描述战争的第四组课文。
二,关于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一)相似词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四年级的学生从前三年级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认识的单词更多。但由于没有跟上整顿,同音字、谐音、同音字混淆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练习中,同形异义词和同形异义词有很多错误。记忆新单词对孩子们来说不再是一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和使用这些新单词。
(二)写作的教学效果滞后于识字。
第二期,教材的安排要少写多写。由于难以一一指导,学生的写作质量下降了。此外,专门的写作教材和语文教材中的生词不统一、不同步,导致教师没有兴趣使用,学校也不重视写作课的建设。
第三,关于习题教学
(一)关于单元练习
1.开放式练习挑战老师。教材上的单元练习不是命题,只是给出内容范围,或者选择多选题,是开放式的。开放式练习,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也给运动指导和运动评价带来了挑战。因为作业要求宽泛,老师指导不了,评价标准也不好处理。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题要求的规定。有些优秀的老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自己练习的题目找出兴趣点,安排一系列的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安排不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认识到,把握单元整合是突破习题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课文教学重视表达的学习;通过综合学习引导经验,加强积累;通过口头交流做口头作文。很多老师认为有了以上三个基础,习题教学就“水到渠成”了。但“锻炼”前有“口头交流”,多是“说”后有“写”。所以锻炼内容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为便于单元整合策略的实施,突破习题教学中的难点,建议改变教材编排思路。目前大部分习题都是按照单元主题来设置的。这种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无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建议教材修订时,从“怎么写”的角度安排“习题”。
3.有些单元难写难教。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对单元练习普遍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写小说”的趣味超过了“现实主义”。比如教材四(一)第三单元的童话写作,就比较受师生欢迎。以下单元特别难写:教材四(一)第六单元的图片作文《比亲戚好》,学生只看一张图片就迷惑,练习质量很差;第四组教材4(下)给出战争图片,让学生写,因为没有生活经验,所以编的;教材四第五组(下)的“生活”题目明显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量太重,习题全是空话套话。尤其是教材四(一)第五单元,老师和学生对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怨声载道。原因有六:学生的旅行经历少得可怜;学生对导游职业了解不多;学生不知道导游词是什么;文中没有给出导游词的例子;学生没有参观过世界遗产;学生试图了解世界遗产的途径有限。
(二)单一形式的写作练习。
很多老师反映,目前教材中小作文练习的安排比较单一,多为“我想对某某说”等写作练习。写多了,学生积极性降低,大多用口号式、成人化的一两句话来应对。这种写作练习应该是对课文内容的表达,阅读和写作练习的结合才是课文的主题。能不能换个思路,把阅读和写作与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从课文中学习如何写作,写出同类内容?
第四,关于综合学习
就实施效果而言,四年级安排的四个综合学习比三年级好。主要是因为安排的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具体来说,学生参与教材四(一)第三单元童话项目的热情较高。7单元的成长故事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他们的故事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道伟人和名人;熟悉的人都是普通人,发现成长故事并不容易。教材4 (2)安排了“走进农村,热爱农村”和“来自自然的启示”两个题目。内容触手可及,但实现起来也相当费力。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周围的自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