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咨询教师的素养
肇州县朝阳沟镇双屿小学八福泉
面对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简称为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是对普通大众的教育。对于小学来说,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两个全一活动”。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着眼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各方面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拓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老师来说,新的题目带来了新的压力。
第一,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压力
(一)社会变革的现实“压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不仅要面对家庭结构和学生群体变化带来的新的教育问题,还要满足经济改革带来的更高要求。
经济的开放使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蜂拥而至”。作为改革的宠儿,“现代教育媒体”迅速占领了传统学校教育阵地,一时间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已经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新生力量。他们为了信息和网络忙得不可开交,心里又多了一种“病”。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又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是合理的。这样,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还是为了达到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学无止境”恐怕对老师来说特别深刻。
(二)教育活动中“互动”的压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员。如果理想的教育过程或结果,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是,学生不是机器,他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个体,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施教育性别引导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的人格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课题研究和教育,是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的。来自社会和家长的期望“压力”使得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发展差异之间的距离无法缩小,增加了“互动”过程中的负担感。
(3)传统观念中的“压力”形象。
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敬业”“奉献”等价值观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成为社会对教师职业形象的期待,也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这种观念无形中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一面,使得教师职业缺乏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二,素质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新世纪的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具备高素质。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界“压力”的解决,直接制约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什么要求呢?
(1)教师有以师爱为中心的积极情感——对事业的爱、对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爱。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学永远根植于他们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心全意、科学地教学生。爱生爱,是新型师爱的集中表现。这种新型的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爱,而不是假爱。要公平,不要偏袒;要宽大适度,不要溺爱;要理智与理性交融,不要感情用事。教师爱学生的目的是教学生去爱。学生不仅能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还能爱自己,升华为奉献的爱。这种新型的师爱不是母爱,而是优于母爱、高于母爱、贵于母爱,这是“忠师”教学效果的心理基础。
(2)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文学、艺术和社会现实时对崇高、壮丽和美的感受。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美感对学生美感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美感,这种美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具有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和语言。②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感兴趣;③教师对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持积极态度;④教师既有对自身人格美的执着追求,也有对他人人格美的倾慕。
(3)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兴趣——精、广、新。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事或喜欢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对教育的浓厚兴趣。它是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1,老师的中心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以及对探索科目和教学方法的兴趣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业务,认真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比如陈景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源于他的一个中学数学老师的兴趣。
2.教师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
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他们所教的科目。教育经验表明,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有广泛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教科学的老师也要懂点文史。缺乏文史知识的理科老师,往往不生动、不丰富,甚至缺乏表现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教师也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因为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教师本身首先要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对知识的广泛兴趣不仅是教师兴趣的特点之一,也是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保证。
3.老师应该愿意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不仅要积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要积极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与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中,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寻求教育学生和调整工作的新途径,师生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互补和协调。
(D)教师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适时、适宜、适用。
教育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单方面活动,还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背景”和“知识基础”。教师只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活动必须因材施教,把“材”作为“教”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和日常生活,“见其然,观其然,观其安”,在掌握学生微妙的外在行为中,考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发展,掌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特点。②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教育措施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不能“迁就”或“迎合”学生。教师应该为学生提出可取的和可实现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因材施教。(4)帮助学生设计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发展个性。
(5)教师应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冲。
创新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创造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敢想、敢做、敢冲的原始精神和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创造力的老师对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把握都是新颖独特的。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教学思路的开放性。创造教育倾向于把教学看作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交替变化的动态开放系统,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对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关怀学生的创造精神,主张有意识地调控教学过程。(2)教学设计灵活机动。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进行灵活多样、富有独创性的教学设计,主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随时调整教学过程。(3)教学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快速性。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学信息能否经济、快速地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信息,不断探索简洁、快捷、适合学生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准确、有效地将计划好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4)注重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无论人们如何想出新的、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但不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就有创造能力。有一个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条件。最重要的转化条件是实践活动。有创造力的老师善于选择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6)不失时机地利用教学反馈信息,有策略地实施教学控制。教学过程是多变的,有创造力的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变量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人格特征之一。
总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