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教师,你可能需要编制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一下教案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四份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第65438章+0第五单元分类

学科: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第38页的内容,完成第40页相应的Do-Do和Question 1-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摆放,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习按操作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点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4.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如何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清楚购物中心里有很多种商品。)

引导学生说商场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2.清晰分类

(1)商场物品特写(文具专柜一楼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名店员正在柜台整理文具。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阿姨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老师总结:把同样的东西这样放在一起,叫分类。(板书题目)

(2)猜测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的物品会放在哪一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同类物品要放在一起。

第二,巩固发展和经验分类

1,摆一摆

展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分组将相应的物品放入柜台。学生汇报东西是怎么摆放的,老师指出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清楚,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2、完成“做这件事”

(1)分组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如何划分小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分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一点活动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报告和交流

老师关注点不同。

3.完成练习6中的1——————————3题。

(1)问题1,启发学生把书圈出来,说怎么做,为什么做。

(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估时展示学生用品。启发说:4辆车同级。

(3)问题3,老师解释问题的意思,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首先讨论怎么分,哪个可以组合。

好的,快速准备好。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班总结

主题:分类(不同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学习、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等合作交流的方法。

3.利用小组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力。

4.让学生的体裁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形成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学生6-7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各种杂物堆在中间,让学生感受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话题。

(1)小朋友,我们羊教室堆了很多东西。你看到能找到什么了吗?

(2)把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怎么样?为什么?你有什么好的?

建议?

老师:今天我们来当个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要举行“最佳小管家”大赛,看哪一组同学最有能力,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漂亮。

第二,新拨款

1,收拾教室(复习单分类)

以群为单位,先把杂分为整群。

(1)我们全班抢着收拾会有什么后果?

(2)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

(同学们有秩序的来取本群选中的物品)

(3)你觉得现在和刚才有什么区别?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上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大堆杂物已经分类摆放在各个小组的桌面上。你想想,这都收拾好了吗?

(2)能不能把它们整理得更整齐合理,更方便我们在生活中使用?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报告)

(3)你们团是怎么收拾的?

(4)这种清洗有什么好处?

老师总结:学生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的整理,很漂亮,方便我们找东西,这很好。你认为现在组织学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能当选“小管家”称号?你还有什么好整理别人的?

意见和建议?

学生提出建议,老师问建议组是否接受建议。)

(5)请想一想你手中的东西。除了这样分,还能怎么分?请试一试(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每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们互相评价哪组好,哪组好。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的人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学生活动,老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用什么标准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划分的?

(3)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分裂吗?

四。摘要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技能?

(2)平时,你在哪里见过、接触过分类?

第五,安排课外活动

请利用你今天学到的技能做一个小管家,照顾好你的书包、书柜、衣柜。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说明第二部分

它是学生对减法实际意义的认识从认识其整体和部分,通过减法求另一部分到比较两个量之差的延伸,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之初,安排一个“摆来摆去”的游戏,引导学生复习用一一对应法比较多少,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上的优越性,从而有意识地接受和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姿势”或“画图”的方法来表达题目中的信息,并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与“用已知的整体求另一部分”是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老师:第一排有五张圆形的纸,第二排有和第一排一样多的三角形的纸。边摆边想:怎么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一样多?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老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一样多。我不需要数它们。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放的吗?

预设

生:我一个一个放。

老师(演示课件):是这样的吗?你觉得这样的安排怎么样?

老师:请按照刚才的排列再放一遍。三角形纸片比圆形纸片多四张。

(学生报告手术后如何摆放)

老师:有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谁多谁少了。

2.引入新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解决“找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问题。(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边玩边说”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字,认识到一一对应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探索新知识

1.课件展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老师:从形势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仔细观察,从图片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学生1:学生们在玩常规游戏。

生2:已知雪盖有7,小花盖有12。

生3:让小花比小雪多套几套。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问题的意思。

①摇摆:用圆形纸片摇摆小雪和小花套中的数字。

②把纸分成两部分,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3)说:图中的零件分别代表什么?

(2)列计算解题。

老师:你能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公式吗?

预设

生:12-7 = 5(件)。

老师:谁能告诉我们公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预设

生:“12”表示小花套数,“7”表示小雪套数,“5”表示小花套数多于小雪套数。

(3)明确比较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7个小雪盖,你能确定小雪盖分为哪两部分吗?

总结:把小华套房里的12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小雪的7,另一部分是小雪的5,所以找出小华的套房比小雪的多多少,用减法算出来。

小学数学教案3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意义用图片和文字解决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word应用题有图有答。

教学困难

用图片和文字解决减法应用题。

准备教具和学习工具

老师准备了两张课本第88页例5的图片,以及独立作业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本第88页的数学游戏卡和数学卡。

教学步骤

一、为怀孕做铺垫。

6+2= 9+4= 9+9=

9+3= 3+5= 4+6=

9+7= 9+6= 9+5=

2+7= 9+2= 9+8=

统计2分钟内完成的人数和正确率。说出你在计算9+3和9+7时应该想到的东西。

第二,探索新知。

1.进口。

(1)老师画出例5的左图(鸟图)。三只鸟落在树枝上,然后显示一幅画有六只鸟在上面。

老师:这幅画首先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请学生回答:图片首先告诉我们树上有三只鸟,然后告诉我们还有六只在飞。

老师:如何计算一个* * * *的个数?

请学生回答:求一* * *的数,就是把树上的三只鸟和六只飞鸟合起来,3加6等于9。公式是:3+6 = 9。

老师取下第二幅画,贴在第一幅画的底部。用文字写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问题。

(2)揭示话题。

像这样有图有词的应用题怎么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图片和文字的应用问题。

2.教学例5:左边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问题中讲述了什么?你还说了什么?让我们要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问题中,我告诉他们树上有3只鸟,我告诉他们还有6只会飞的鸟。我们来问问有几个?

老师解释说,我们被告知树上有三只鸟,还有六只叫做已知条件,我们寻找的* * *叫做问题。在这个问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用图片表示,第二个已知条件用文字表示,问题也用文字表示。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有两个已知条件,1题。让学生小声谈论问题。

(2)如何计算* * * *的个数?

引导学生说出* * *是多少,即把树上的三只鸟和再飞的六只组合起来,3和6的组合是9,公式是3+6 = 9。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例5左题的公式。

(4)反馈练习。

做完左边的加法题(兔子图)。

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计算,然后在书上填空。

3.教学例题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画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然后用纸盖住其中的四个,在原来的位置用虚线画出四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什么?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四个梨,还剩几个?即10去掉4个梨,10去掉4个梨,剩下6个。公式是10-4 = 6。

(2)拿走盖着四个梨的纸,在例5的右边给出用文字描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1题。

引导学生说: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用图片表示。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四个梨,用文字描述。问题是:还剩多少?也是用文字描述的。

老师:我该怎么想还剩多少人,我该怎么制定?

让学生说还剩几个梨,即10的盘子里去掉四个梨,即10的盘子里去掉四个梨,还剩六个梨。公式是10-4 = 6。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公式。

(4)反馈练习。

做完右边的题(车图)。

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的条件和问题,说出如何回答,然后让学生在书中填空。批改的时候问:为什么要用减法?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的有图有词的应用题和之前学的有图的应用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报告:

同一点有两个已知条件和1题,都是根据加减的意义公式计算出来的。就是把两个数组合在一起,找出一个* * *是什么,用加法算出来。当一个数去掉另一个数,用减法算出还剩多少。

不同的是图片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片来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有图有字的表代表已知的情况和问题,比图片应用题难。

5.阅读并提问。

第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用图片表示,另一个用文字表示。做题的时候要先把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看清楚,再思考如何计算,然后用表格的形式计算出来。

第四,上课练习。

1.练习19题1(图:练习3)。

让学生先把公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修改。复习的时候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2.比较哪一组先赢得红旗(图:练习4)。

把全班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套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准确率高的同学拿到红旗。

3.游戏详情见询问活动。

安排工作

(幻灯片演示)

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学开始抓住图片应用题和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身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到身高和身高是相对的,进一步树立攀比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三支笔

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体验,感知高度

老师:同学们,开学第一天我们来学校做了什么?谁能记得?

生1:发新书,清理。

生2:安排座位。

老师:有人记得当时我们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从矮到高排序。

老师:身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写在黑板上。

请带着少武到前面来。你认为他是高还是矮?

生:有的说高,有的觉得矮,有的说不上来。

老师:有人觉得邵武高,有人觉得邵武矮。邵武高还是矮?现在让我们来比赛。请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学生去找)

老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技,宁辉矮。(请两名学生交谈)

老师:请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学生去找)

老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谁高谁矮。(请两名学生交谈)

生:建东高,少武短。(请两名学生交谈)

老师:为什么你年轻的时候又矮又高?

生:因为少武比宁辉好,少武更高;少武比建东矮。

老师:说得好!谁能说,邵武跟他们两个比怎么样,邵武跟宁辉比怎么样,邵武跟建东比怎么样?

生:邵武比宁辉高,邵武比建东矮。

老师: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判断是高是矮。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认识到身高和身高是相对的,还学会了如何比较身高和身高。)

第二,积极参与和理解的高度

老师:请同桌站起来,比较一下谁高谁矮。(与同桌同学对比)

同组的同学互相交流,用()高于()和()短于()的方式互相交谈。

(全班交流反馈)

老师:谁能说说什么比你生活中看到的更高更矮?

生1:爸爸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S3:桌子比讲台短。

……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论身高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相对,确定高度

(老师手里有三支钢笔)

老师:老师手里有三支钢笔。猜猜哪支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个)

老师:(揭秘答案)怎么比较才能分辨出哪支笔最长?(学生与阶段的比率)

老师:这个学生把三支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几个东西都比较长,一端必须对齐,或者必须站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但是有时候怎么和这样的情况比较呢?(展示教材《三只兔子比身高高》挂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当学生体验到事物变矮或变高时,必须在一端对齐。然后引出现实生活中一端无法对齐再比较的特殊情况:讲台上兔子高度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数量来描述再比较的方法。)

第四,应用知识,进行探索

老师:三只兔子比其他的高。你从这幅画中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不是站在一个高度上。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比?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比较三只兔子的身高吗?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老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太好了!老师在这幅画上画了一些正方形。不知道这些方块能不能帮到你?(展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到白兔后面有一个格子。请边看边想。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你是怎么比较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和交流,然后给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