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十中学校史

广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前身为民办兴华小学和中学、民办吉昌中学。原址是旧衙门,原日本料理茶室总工会。1906年,中国人自办的兴化基督教会自养浸信会在十中所在区域创办兴化小学。

1916,因资金不足停业,次年复业。

1919年,因资金不足关闭。

1921年,由于东山培正中学(后更名为私立培正中学)招生规模过大,且培正的校长、董事多为兴华浸信会教友,设立分校,名为“私立东山培正分校”,设在三福前的福建会馆(今海珠南路三福街周围)。

1922年,兴华中学迁至木牌头(今太康路木牌头街)。在部分基督教徒和热心办学人士捐款的基础上,变卖部分旧校舍房产,以兴华教会的名义向银行贷款,筹集办学资金。校董叶方普等人购买了苏波巷盐务缉私署原指挥部的老衙门办公室(即今天十中的学校篮球场和兴华楼),改建为永久校址。

1923的秋天,他搬进了苏波巷的新校舍。

1925和1926,学校分别增设了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

1929,“私立东山培正分校”更名为“私立兴化培正分校”,并对校舍进行了改造,调整了教学用地,增加了教学仪器设备。此时全校有15个班,520多名学生。

1931年9月,庆祝建校10周年纪念馆落成(即今兴华楼所在地)。兴化向国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申诉。教育部门因为与培正中学不同,不能称为“分校”,所以改名为“私立兴华初级中学”。那一年,学校改名为“民办兴华初级中学”。这年秋天,学校买下了苏波巷以西的原日本料理店茶馆总工会,改建为小学教学楼。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陆续增设高中年级,重新制定校歌、校徽、校旗,设立2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到1000余人,后更名为“民办兴华中学”。

65438年至0937年,兴华中学迁至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国。

1938,开平赤坎沦陷后迁至香港九龙青山道及深水。

1940年,汪兆铭伪国民政府成立,次年,伪广东省教育厅在原兴华中学旧址上成立“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李国梁任校长。抗战时期,省二中学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爱国热情高涨,为十中历史留下了光辉的遗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兴华中学被迫关闭。

日本投降后,省立第二中学解散,校址归还兴华中学,在广州苏波巷原址重开。次年,培正中学曾经的创办人杨元勋担任校长。

194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国,校长夏(培正校友会会长)。1913年,番禺县华侨团(积善堂、长后堂)在水母湾开办积昌学堂(今十中积昌楼、求真楼),首任校长为陈奎同。

1918年更名为“吉昌中学”,设有高、初中,后分师范班、中医班等专业班。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学生也成为了抗战的中坚力量。

1938,广州下跌收盘。

1946年春,美、港、穗三地积善堂、长厚堂董事共同开会,选举曾大观、苏泽三、陈中恒、陈占銮、李继奎、李本普、黄迪、钟道炯重组积善学堂董事会。苏泽三是董事长,负责校舍重建和学校复课。积善堂和长厚堂两个组织拨款在原址重建校舍。

1947春季复课,高三六个班。

从65438年到0948年,钟道炯是校长,莫是总经理兼教师。

1949年春,陈占鸾任校长,莫任院长兼代理校长。

1949 10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管会接管广州,市文教局接管学校。

1949 165438+10月,学校改组后,陈占銮因出身成分问题,不得再任校长,校董事会根据市文教局指示,变更聘请莫为校长,谭瑞莲为副校长。1953 10由原民办兴华中学和民办吉昌中学合并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中学”,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由民办中学转制为公办中学的学校。

2003年,广州市第十中学与广州市第四十六中学合并,学校以“广州市第十中学”为校名办学。原46中校区为南校区。

2011年9月停止招收高三,2013年最后一届高三毕业,成为初中。

2013年8月,十中校区(原四十六中校区)移交给广州市第三中学越秀区新开办的明德实验学校。2014年末归还,10中南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