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的特点
“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碗、盘、罐等日用器皿与元代基本相同,但民窑的工艺水平与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形制相似。如“碗、盘”多向外卷曲,中间有圆弧,圆小但壁厚;大部分的“罐”口都很短,宽的部分又宽又圆,很快就往下收。和“鬼谷子”下坡罐基本一样。这是明初青花瓷的整体造型。
2.蓝色和白色材料的特性
明初民窑青花瓷基本都是国产蓝色料,所以青花发色一般都是灰色。虽然从洪武到天顺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一直延续到景泰、天顺两朝,青花的发色依然不是很鲜艳漂亮。当然也有少数使用国外的青料,但在民窑中并不多见,只有一点与官窑一致,那就是在密密麻麻的青料中会形成铁锈斑。
3.装饰图案
首先,绘画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即“一笔点画”、“延染”、“轮廓点画”,这三种方法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所有的图案都是一笔一画,要求画师技艺高超,类似于水墨画中的写意,重意轻形。对于不懂绘画的人来说,可能和小学生的作品差不多,只有懂的人才能看到它的飘逸洒脱之美,但说实话,有些据说很厉害的图案,边肖是看不到的。
宣德朝用了很多延染法。所谓延染,就是用很大一笔时间画出花瓣、荷花等图案,和今天的油画一样。重点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会造成深浅不一,但正是通过这种方法,绘画大师才能画出深浅不一的图案,并变幻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发展到道统、景泰、天顺时,所谓的写生、点画法,简直和工笔画差不多,只不过画线的工具换成了毛笔。
明朝初期
以上三种画法决定了明初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特征,要么是笔触简单写意的抽象画,要么是层次感丰富的花卉,要么是特色鲜明的浅蓝色工笔画。
4、圈脚特征
圈脚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洪武到天顺,一致的特征是“火石红”,不一致的特征发展过程如下:
洪武时期圈足内壁外斜,砂底无釉,底部有乳斑。
永乐以后圈足内壁基本直立,但仍厚且无釉。
宣德以后,圈足开始变细,底部开始有釉,变平无乳斑。很多专家说,从宣德开始,明代青花摆脱了元代青花,有了自己的特色。
5、轮胎、釉料
“飞信”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碗为例:
洪武到永乐青花瓷边缘较薄,但越靠近边缘胎体越厚,厚度差越大,胎质一般,不是很白,瓷化程度不高;从宣德到天顺,胎体厚度趋于一致,胎瓷化程度更高,具有现代瓷器的特征。
“釉”有一个* * *的特点,一般是蓝色。有人称之为蛋青,可能与明代青花瓷普遍的肥釉有关,甚至影响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
除了颜色比较蓝,比较胖,就是影片的开场。很多都会全身开膜,或者基本没有不开膜的。毕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