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考试功能

拆解数学课程标准,将小学和初中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总结如下: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但在不同阶段,可以用数字准确量化学习要求。比如第一个学习期,1 ~ 2年级的课外读物总量是5万字,第二个学习期,3 ~ 4年级是40万字。每个学习时期背古诗也有具体要求。

但是数学课程标准不是这样的。数学作为一门主要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几乎没有量化的要求,一般都是定性的描述。数学课程的最后有一个专门的附录,详细讲解“行为动词”和“过程动词”,即理解、掌握、运用、体验、体验、探究这些词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原因是语言学习讲究积累,只要你达到了数,问题基本上不会太大。比如你读过多少课外书,能背多少古诗,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当然,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也很重要。

数学呢?不会要求你把书看很多遍,做很多题。就是反复讲你知道哪些知识,理解了哪些概念,掌握了哪些定理,解决了哪些问题。可见数学还是重在理解。你要做的就是理解。你能把题做对,说明你掌握了。能够灵活、全面地运用知识,说明你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平时说的理科就是数学,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好数学也是这些学科的基本能力。而且数学和这些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也挺像的。

科学学习更多的是从已知中推理,探索未知,根据已知的定理、公理、公式,尝试解决未知的问题。科学的话题千变万化。只要改变一个条件或者几个数字,就会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所以刷题是刷不完的,盲目刷题并不能直接有效的提高成绩。刷题的真正目的是测试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不会做题,请回到课本,明确相关知识点。尤其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推导过程。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持之以恒地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

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熟悉课本,巩固基础知识,重视对推导过程的理解。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有60多个“情境”,60多个“生活”,可见数学知识首先来源于生活。当然,数学是高于生活的,因为数学其实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抽象”这个词出现了20多次。

抽象能力,随着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要求会越来越高。一开始1 ~ 3年级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介绍,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数学的内涵。在4 ~ 6年级,大量的应用题一般都与生活有关。而7 ~ 9年级,初中,这个阶段的抽象和思维能力其实是前进了一大步。

所以在小学阶段,家长还是可以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介绍数学,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也可以手工做,可以更具体、生动、形象地理解数学。

第四,最好不要提前学习,家长的辅导要适度。现在很多家长叫它“鸡宝宝”,主要是因为提前学习。就像我刚才说的,科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需要考虑孩子理解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材的安排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所以最好不要提前学习,尤其是不要显著提前学习。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进阶学习上,不如节省时间,让孩子在现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延伸学习。比如一年级你主要学加减法,二年级你学一年级的乘法。为什么在二年级?有人说继续读初三。

问题是,同样的知识点,以后肯定是学校教的,学校的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如果是自己教的话,有时候是不系统的。孩子认为自己会学,不一定能耐心学习,导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弱。

同时也不是为了吓唬你。你回头看看课程标准就知道,初中95%以上的家长都忘了数学,我就属于那95%。中考考了数学126(满分130),高考考了138(错题),但是我觉得现在初中数学很多概念都记不住了。

所以,一种是越到后来,真的教不下去,除非完全重新学一遍。

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学校里可能没有学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有时候我们在给孩子讲解一些话题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后来的知识,你的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一个是你想当然,一个是孩子见识少,孩子容易受挫。

在理科学习中,家长最好尽早退居幕后,让孩子自主学习。孩子反复改变思维,解决一个难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理解、应用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每当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五,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基础。“鸡宝宝”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做难题、偏题、怪题,而数学主要是学奥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作者注意到数学的学习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困难的,所以在序言中,他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编写教材的建议中也说“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数学创造力。"

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更有条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以后学人文社科艺术的学生来说,真的不是很有用。

所以不仅是义务教育,中考甚至高考的数学试题一般都符合易、中、难的比例,大概是7:2:1。

强调基础,学好基础,如果能做到基础题不丢分,150分的卷子考120以上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学习奥数,除非他真的喜欢奥数,有一定的天赋,可以尝试多学习数学。

第六,数学是一门非常容易分的学科。

过去,我们的传统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学科,很难拉大差异。很少有人学的很好,高水平的也不多。成绩较好的大多在110 ~ 120区间(总分150),英语可能更高;考的不好的大多在90分左右。

但是相对来说,数学水平高的会更多,同时跨度也会更大。130以上的人相对多一些,差的分数会低一些。一般来说,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一般不会考得太差。数学不好的学生,成绩一般不会很好。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学这门学科。

下面正式开始数学课程标准的拆解解读。

目录:

数学课程标准总册132页,前面71页为正文,后面部分为附录。

有两个附录。一种是对行为动词的解释,即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的“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和“体验、体验、探究”。前者是行为动词,后者是过程动词。基本上后面的要求都比前面高。可以理解为“应用”就是掌握的更好,更直白的说就是考试的重点知识内容。

第二个附录是一个例子,举了很多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这个概念。因为数学,主要是要有例子,不然光靠语言描述不清楚。

在课文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很重要。但是很多人看到名词就看不懂初中的知识点,知道是什么就好了。

第一部分,前言:前言由四部分组成,最后一部分是“课程设计思路”。

01,常规:

一开始我就说数学主要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简单分类为代数和几何。虽然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也包含在后面的课程内容中,这四个部分是一起阐述的,但是后面两个很少。

数字的部分,从整数开始,逐渐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当然也包括数字的运算,加减乘除,开平方。

还有小学数学的一大块,比如量的单位和换算,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等。后两者是和几何学一起研究的。

代数,简单来说就是用未知数表示数字,但也不完全准确。可以用字母或符号表示数字,这意味着抽象思维需要上一个大台阶。不知道大家对“因式分解”有没有印象,因式分解是代数的核心,即消去和归约。方程是代数入门,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

先说几何。第一期1 ~ 3年级主要认识图形;第二阶段4-6年级,点、线、面、三角形内角和、平行、相交、面积、展开图投影都有涉及;第三期,是否大幅上涨?主要要求证明三角形的相似和全等,圆的相切,平移,旋转,轴对称,坐标轴,抛物线等。图形中,三角形和抛物线(二次函数)是难点。

接下来的几个词呢?大致了解一下他们就好了。

数学是对客观现象的抽象总结,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后,数学的作用更加显著。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一方面是为了掌握生活中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工具。

数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02.课程性质:

03、课程的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内容呈现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所以,数学学习是分层次的。如果数学和你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关系不大,或者不是很喜欢,掌握好基础就好。

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体验理解、思考探索。注重过程、直觉和直接体验,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学习和理解数学,运用和探索数学。而且,理解数学思想很重要。结果和结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了解结果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鼓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数学。倾听、思考、实践、探索和合作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都很重要,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不要只是做题!!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由于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同,所以目标是多样的,评价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多的使用。比如你学几何,可以多利用3D模型帮助你理解。

前面有两个带两个感叹号的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不要只是做题!!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我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各种做题,各种考试。学生能不无聊吗?尤其是那些觉得数学不好学的学生。

当然,考试是不可避免的。我只想说,老师和家长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兴趣。

04、课程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似乎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数学能力部分。

总的思路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兴趣出发,引发数学思维,这很重要。要知道,数学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现实生活和生产背景的。

学习期分为四个学习期,分别是1 ~ 2,3 ~ 4,5 ~ 6,7 ~ 9。数学分为三个学习时期,1 ~ 3,4 ~ 6,7 ~ 9。

据说数学老师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叫:高一高二平等,高三高四明显分层落后于五六,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叫:初中开始上天入地。

我也确实听到过一些家长说,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好与坏,就可以大致知道了。

解释什么?一是一二年级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在三年级开始发生质变;其次,从初三开始,内容难度开始变大。然而,难还是容易,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必须是对愿意的人不难,对难的人不难。如果你问不同的人,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不过我还是提醒各位家长注意是否有意义,你自己也要注意。

课程目标之前已经提过两次了。如果你有心,想非常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把这一页打印出来。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涉及到这个掌握程度的词汇。在不同的课程中,课程内容将涉及这四个部分,在此完整介绍:

数字与代数:数字的理解、表示、大小、运算和估计;字母代表数字、代数表达式及其运算;方程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对空间和平面中基本图形的理解,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用坐标来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收集、理解和描述数据,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计算平均值、中值、众数、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概率。

综合与实践: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每学期至少保证一次教学活动。

其实这个地方被大大简化了,我肯定三言两语看不懂,但我能大概了解一下。后面会详细介绍课程内容。数学能力,我觉得这一块是整个数学课程的一个重点,是家长需要特别关注的模块。

虽然我不赞成提前太多学习知识,比如高一学加减,高二先学乘除,学整数先学小数、分数、负数。但这种能力和认知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提前培养的。我们要记住,数学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抽象,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学思维能力的真实场景。

比如数字符号感,计算能力,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些鼓励奖惩的游戏,记太阳星星什么的,做什么赚星星什么的,可以换星星什么的。比如孩子今天根据作业得5颗星,就是“+5”。

跳绳100,但是每四颗只能换一颗星,也就是“100÷4”,然后“+25”。一个明星可以玩iPad 1分钟。现在想玩iPad 10分钟,需要先用65438。孩子可以自己记录和计算。这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比如空间的概念和几何的直觉,很多男生喜欢拼乐高,按照说明他自己就能拼出来,这不就是空间想象的能力吗?也可以多做一些手工。三角形、四边形和饼干盒切开后是什么样子?不就是一个立体图形展开吗?

数据分析的概念,这个也有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班里有几个学生,男生女生各有多少?我抓到娃娃10次。我抓了几次?用气枪打气球,20发子弹,几发?

推理能力,也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益智游戏。如果你玩他们,你的孩子可以掌握一些技巧,并与他讨论。你是怎么找到规则的?还有其他规则吗?模型思想,这里的模型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车模、平面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总结和归纳,就是发现规律性。

其实这个不用想太深。我觉得用“数字化”来表达生活中的案例,是一种数学模型。包括最简单的加法,也可以理解为数学模型。应用意识就是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发挥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联系,让孩子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创新意识,不觉得需要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定理就是创新。

这里的创新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已有的知识,如果是孩子自己发现和总结的,也是一种创新,至少对他来说是这样的。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01,总体目标。在这一部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要点,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最后,课程标准强调这四个部分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那我们来看看这四点是什么。

第一,知识和技能还是四大模块:数和代数,以及抽象、运算和建模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抽象,分类,讨论性质(比如什么是正方形,它有什么特点?)、运动和位置确定(如折叠、旋转、翻转、坐标系等。).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信息。融合与实践,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数学思维也可以理解为上述数学能力:

数感、符号感和空间概念已初步形成几何直觉和运算能力,发展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就是代数和几何的数学思想。了解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的概念,感受随机现象。这是统计学需要的数学思维。

参加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这是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验一个概念从提出到求解的全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这里我想说说上面提到的两个想法和两个推论。两种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的本能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或形象。童年一般是形象思维,比如桌子。他能想象到的可能是你自己家里的桌子,因为他见过这张桌子。

抽象思维是从具体事物出发,抽象概念,借助符号进行思维。当我们谈论桌子时,我们认为有四条腿的桌板就是桌子。桌板一般为长方形和圆形,桌腿一般为长立方体,有的也有一些弧度。先说两种推理,感性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理的推理是指归纳和类比。归纳法就是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通过很多不同的桌子得出结论,有桌板和桌腿的桌子就是桌子;类比一下,比如你要买一桌三口之家。三口之家的桌子有一个圆形桌面和可折叠的桌腿。你应该找一个相似或者类似的表。

演绎推理是基于你形成的表的概念。你会看到一张新桌子。要知道,它也是一张桌子,虽然你之前没见过这张桌子的桌腿设计。学习数学是为了逐步提高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把我们看到的东西提取足够多,形成概念。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设计一个桌子,首先你会回忆和想象一些你以前见过的具体的桌子。这就是形象思维。然后你想,只要有桌板和桌腿,就是桌子。这就是抽象思维和归纳推理。然后你从这个抽象的概念出发,设计了一个新的表格样式,这就是演绎推理。

任何“概念”和“定义”都是归纳推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用这些概念和定义去解决新问题,就是演绎。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三,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能力的体现。我们以前的教育,灌输太多,启发太少,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但是我们参加工作之后会发现,其实现成的问题等着你去解决的很少,更多的是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第四,情感态度: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了解教学的特点和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科科目都有这* * *天性。学不好,连题都看不懂,考试根本写不出来。很多人更害怕学习,直接放弃。所以,要明白数学的价值,就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做题的时候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毕竟,如果你觉得数学很难,不要完全失去兴趣。后两种是给那些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同学的。要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因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必须具备求真、务实、质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