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难免会遇到大量复杂的题目内容信息。针对这类信息量较大的题型,我们建议同学们将题型内容阅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可以通过粗读找到一些你认为很关键的信息,第二遍可以在上一遍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找出问题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结合问题仔细理解问题中所包含的材料内容,然后利用自己平时的解题方法和班主任讲解的解题技巧,让自己慢慢整理出脑海中的解题思路。小学数学理解题经常困扰学生,不是因为题本身难,而是因为信息量巨大,学生很难快速提取有效条件,所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迫在眉睫。比如你修一条长847公里的高速公路,五天就可以修170公里。再过20天能完成吗?很多同学的解法是:170÷5=34 (km),34×20=680 (km) 680
2.排除干扰,打破解决问题的障碍。
要更快更高效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适应能力,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仅是掌握一本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解题心态。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职工师生186人,每艘大游船28人,每艘小船12人,问需要租多少艘大游船。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既用了大型游轮,也用了小船。其实这里不用数小游艇了。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给定条件都用完了”的心理习惯的结果。这说明审题过程中思维定势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实值得老师们重视和关注。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概念建立的条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模式。再比如:某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是月刊,最新一期是第72期。这本杂志出版多少年了?有的同学遇到这样的问题,无从下手,因为题目里只给了一个数字。其实题目中的“年份”只要72/12就够了,是一个隐含条件。如果暴露了隐含的条件,就排除了审题的障碍。
3.强化能力,学会转变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题目中材料的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阅读理解能力。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学生才能在解题时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它的重要性并乐于阅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平时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通过上一层楼。比如某厂买了一批煤,先用汽车运了一半,再用载重5吨的汽车运了三次,还剩3吨。这批煤是多少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在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集中在“先用车运一半”的问题上,以为必须先找到它才能解题,却没想到只要把思维重心转移到寻找另一半上,问题就能解决。看来,要改变这种狭隘的思维状态,就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灵活选择合格的、需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主观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使他们对枯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