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子
传记笔记
周海婴,男,1989年9月出生于上海,1929。他已经80岁了。鲁迅和许广平只有1个儿子,他写了《鲁迅和我》等书已经七十年了。1952至1960,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学习。65438-0960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部级干部,广播专家。现任第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兼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著有【我和鲁迅七十年】、【鲁迅家庭相册】、【梳妆箱——周海婴八十张照片】等作品。。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即将出生的时候,出现了难产的迹象。当医生问鲁迅是养大人还是养小孩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养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力量,对他的新生倾注了不同寻常的爱。“迎海”这个名字是鲁迅取的,意思是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婴儿。他对迎海的教育完全是按照他在1919中所写的《迎海,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的思想来进行的,他尽力为迎海创造自由成长的机会,希望迎海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鲁迅病重去世时,周海婴只有7岁。坎坷的经历和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在为人处事上非常谨慎。他回忆说,在北大物理系读书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桥牌,跳交际舞。出于好奇,他偶尔去观看,有人指着他的背影说:“鲁迅的儿子没有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婴承认他不太在乎名利,只想做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小时候,他的父母教导他不要假装是名人的孩子。周海婴的妻子马新运回忆说,她家是1945搬到霞飞坊62号的,住在64号周海婴隔壁,巷子里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大家都不在乎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摆架子。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目前的形势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从台湾探亲归来,向记者透露了许多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儿子周令飞的近况...
年初,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已退休)和他的妻子马新运从台湾探亲回来,我在北京城西的一个高层公寓里拜访他,聊天。脸型清瘦,额头略高,待人和善真诚。
周海婴正在通过家庭业余电台与海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交谈。我注意到,他家客厅的陈设大多与鲁迅有关,在房间的显眼位置有一尊鲁迅的冥想半身像。
第二次来台湾
1994年底以大陆广电部专家身份参加在台湾省举办的电台国际研讨会。这次访问是他第二次访问台湾省。去年,台湾省放宽了大陆直系亲属探亲政策。今年6月,他在台湾的儿子周令飞代表父母向当局申请探亲。当时,只有周令飞的母亲马新运(一名中学教师,现已退休)被允许进入台湾。几经周折,周海婴和他的妻子得以去台湾探亲。周海婴说:7月12日,我们抵达台湾的当天,台湾省有关部门派人拿着牌子在关口迎接,指引我们通过优惠通道顺利入关。
关于周令飞接待父母来访的心情,周海婴向我转述了他儿子的话,“我的父母为我辛苦了几十年,十多年前,我被牵连到我离开台湾省的风波中。我欠他们太多了!是15第一次可以和台北的父母团聚。机会真的很难得。”
周海婴长子周令飞于1982年赴日留学时认识了台湾省籍女子张春华,并与之结婚定居台湾,轰动海内外。受鲁迅思想教育的影响,周海婴对孩子总是采取自然的态度,对婚姻没有看法,婚姻也是由孩子决定的。因此,当坠入爱河的周令飞决定去台湾时,周海婴理解并接受了。周海婴说,1982年凌飞在台湾结婚时,他准备去台湾参加婚礼。当时北京有国侨办主任廖承志的担保,却过不了台湾的入口。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从去年7月中旬到今年6月5438+10月返京,周海婴夫妇在台北的儿子家住了半年。他们不接触媒体,不参加任何活动,闭门送客。用周海婴的话来说,他们“全身心的放松和休息”,享受难得的与儿孙团聚的时光。闲暇之余,周海婴只拜访了鲁迅旧友台静农的后代、著名作家李敖。周令飞夫妇每天忙于公司事务,只有在节假日才能陪父母逛景点。
周令飞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女儿11岁,小女儿9岁。说到这两个孙女,周海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懂事。两姐妹从学习到生活都是自己打理,很少需要父母操心。在台湾省,小学生学习写报告。他们曾经背着相机,被老师领着参观故宫博物院。之后,他们交出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
孙女们对曾祖父鲁迅了解多少?周海婴说,在他台北家的客厅里有一幅鲁迅的油画,他们尊敬和理解他的曾祖父。学校老师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亲爱的伟人》的短文,让他们思考。大孙女开始想写她的曾祖父鲁迅,但最终因为了解不多,改写了另一个名人。据周海婴介绍,台北只有四家书店公开出售鲁迅作品,台湾省民对鲁迅作品的了解有限。
说话间,周海婴的妻子马新运打开一盒橄榄让我品尝,说是从台湾省带来的。马新运说,台湾省的朋友非常热情。邻居们看到他们,都主动打招呼,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小吃。她特别称赞台湾省媳妇是一个既有旧传统又有新思潮的贤惠女子,表现出极大的孝心。
不愿生活在鲁迅的光环下
鲁迅病重去世时,周海婴只有7岁。坎坷的经历和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在为人处事上异常谨慎。他回忆说,在北大物理系读书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桥牌,跳交际舞。出于好奇,他偶尔去观看,有人指着他的背影说:“鲁迅的儿子没有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叹道:“在别人看来,我做得对,是理所当然的;做得不好就是大违规,甚至是故意诋毁。人无完人,谁能对?做名人的后代不容易。”
周海婴承认他不太在乎名利,只想做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小时候,他的父母教导他不要假装是名人的孩子。周海婴的妻子马新运回忆说,1945年,她家搬到了上海霞飞坊62号,住在64号周海婴家隔壁,巷子里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大家都不在乎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故意装腔作势。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婴用平静的语气插话道:“我父母对我的第一个教育就是顺其自然,绝不强求。”鲁迅先生曾在遗嘱中说,“希望后人永远不要做空头作家。“当迎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很喜欢一种叫做“激铁”的玩具。这是一盒由各种金属零件制成的玩具。他学会了用这些零件组装小火车和起重机,安装好后再拆卸。鲁迅总是鼓励他。鲁迅去世后,他的家庭一度困难,但周海婴对技术的兴趣不减。他用攒了多年的压岁钱交了学费,报了南洋广播夜校。1952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从此,他走上了严谨的科研道路,开始了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生涯。
周海婴说他不想活在鲁迅的光环下,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后代。他反对活在父母的阴影下,浪费生命;强调你可以靠自己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认可。向亲朋好友赠送许广平画册。
为了照顾母亲徐广平,周海婴夫妇被调到北京1950工作。马新运回忆起和婆婆相处的18年。她觉得许广平待人和善,没有架子,婆媳相处融洽。去年底出版了《许广平》纪念册,收集了许广平未发表的手稿和亲友的怀旧文章。1968“文革”伊始,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忍痛去世。周海婴说,“今天,我们把这个合集送给和我们母亲有缘的人,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轻轻呼唤她的名字,告诉她:我们想你!”
1949后,许广平、周海婴将鲁迅的遗物和手稿全部捐献给国家。周海婴指着客厅墙上镶着镜框的鲁迅手迹对我说:“就剩这两个了,右边那首诗里的铁字撇号因为着墨太多断了。当时我爸想扔了,我妈收起来了。”他说:“我父亲从来不管他的字迹,很多都是我母亲背着他偷偷放好的。有的甚至在纸篓里找到,藏了起来。”
在周海婴还不懂事的时候,鲁迅先生曾经把他和许广平的爱情和思念的书《两地之书》送给了年轻的周海婴。今年恰逢鲁迅逝世60周年。周海婴将珍藏多年的鲁迅手迹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婴和他的妻子每年都去上海给他们的父亲上坟。今年5438年6月+10月,鲁迅逝世60周年纪念活动将在上海举行,周海婴已受邀参加。他强调纪念鲁迅要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