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岑教你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学习这个单词的英语是research,你会注意到其中的一部分是search,意思是搜索。一个人做不了研究,可能是因为他不能勤于寻找。
有些人喜欢提问,期待答案,这当然不是坏事,但这和你自身研究能力的培养无关。当你开始勤奋搜索的时候,你其实是从实际操作开始你的研究的。
你可能认为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收集信息很难。但是我想告诉你,你可能真的不能收集信息。一个好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应该能同时掌握两件事——
我来告诉你在数据收集中要把握的第一点,收集足够的数据。
如何收集足够的信息?
两个标准。第一看你的主动性,第二看信息的广度。
积极的表现让你达到足够,而宽泛的表现让你判断多少才算够。
什么是主动性?很简单。比如你问我,网上信息搜索有什么技巧?不是不知道那些搜索技巧,但是如果你主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搜索技巧”,或者输入英文的“如何搜索”,你会得到同样的答案,甚至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答案。
而且,你已经开始实践你的研究了。自己找答案会比直接告诉你答案更有效。这是主动性。
我想给大家指出的是,研究数据的收集不够,往往是研究者本身的主动性不够。超级主动是数据收集充分的保证。
我再举一个关于研究主动性的例子。你想想,一般意义上,是中学生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更强,还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更强?
答案肯定是研究生。你看,首先因为他们叫研究生。我们都知道,从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本科,学生的课都是满的,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课突然少了很多。这门课少了很多,其实是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做研究。
我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一周七天只上两天课,有一天只上半天课,也就是说一周七天有五天半,所以我们没课,也没人管。但其实每周一天半的课其实更放松,但好像也没什么。剩下的五天半,包括周末,让我紧张得要命。因为那五天半,我要根据老师上课的指示去图书馆看很多学术书籍。
那么,基于主动获取大量研究资料,这个量应该够到什么程度呢?
答案是第二个标准,研究数据的广度。
什么是共性?我给它的具体描述是,它跳出了单一维度,目标意识强得多。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厨师想学好做一道菜,他可能要反复练习炒同一道菜,因为厨师是一个学习者。但是一个更倾向于研究者的美食家,想要品尝一道菜。他不想反复吃这道菜,甚至不想只吃这一道菜。他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品尝更多的菜肴,甚至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吃掉。这就是我说的,跳出单一维度,有目的感。
为什么要用目标意识来强调更多?一个美食家突然对汽车保养产生了兴趣,这也跳出了单一的维度,但是他的目标感也被破坏了。
嗯,收集信息,要靠主动性和广泛性,做到足够。但我要告诉你另一个听起来相反的标准,那就是适度收集信息。
这种适度和充足绝对不矛盾。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所克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
要做到中庸,就要用前面讲过的目标感和局外人感。你要注意,这种节制分为三种情况:
关于第一点,我自己也差点因为过分沉迷于课文而吸取了教训。
为了做好自己的课程,带着工作感和目标感,我在这个App里去听了很多其他讲师的讲座。你知道,我是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在资料收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方面做得很好。
而且我在“得到”App里听了颜伯钧老师的“西洋艺术课”,那段时间颜伯钧老师一直在讲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我一听,立马就喜欢上了。我以为我小时候学了八年小提琴。听了那些优美的小提琴曲,我真的去买了一把小提琴。太危险了,我差点误入歧途。还好我买了小提琴只是先放在那里,继续自己上课。
你看,我几乎迷失在我的研究文本中。
沉迷于文本的学习,最大的危害就是跑题。这种事情不仅发生在我们身上,就连达芬奇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原本想从事艺术,但不可抗拒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把他引向了与艺术无关的东西。
弗洛伊德有一本关于达芬奇精神分析的书,叫做《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书中写道,列奥纳多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自然,用同样的理论指导他人,仔细研究了光、色、影、透视的特点和规律...当然,这个没问题。但是之后呢?
最初是出于绘画的需要,达芬奇去探索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比例。最后他甚至去研究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的功能,这在执行上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通过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分析,我们再一次明确了研究中充分和适度之间的平衡。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偏离原来的研究方向是很常见的。这不一定是个错误。你不能说科研人员缺乏研究精神。但是,如果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执行力很差,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人的学习要“无范”
第二点做到中庸,就是在研究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粉丝行为。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要多角度,要客观。
我们经常可以在书店看到关于历史名人的研究著作,有时人们可能是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还是要把这个人或这群人的言论和行为,甚至他或她的环境,他们的亲友作为研究的文本。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人还活着,最好是采访这个人或者这群人,进行问卷调查,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我这里说的,别人的评论,访谈,问卷,是一种文本组合,保证客观的多视角
你可能不知道,但我自己也被研究过。我有一个收费的内容产品搭建组,因为最近三年搭建了十几个内容产品,销量可圈可点。我为那些也想制作内容产品的朋友提供帮助。
我在做这堂课的内容的时候,问了群里的每个人现在都在学什么。结果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研究许岑。没错,就是研究我。有人说他们买了我所有的教程和专栏,“得到”了里面的教训,买了我的两张专辑,还有我那本关于幻灯片制作的书,看了我的每一场直播,付费进入了我所有的群。
我认为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情。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研究状态,收集了足够多的关于许岑的文本,但我还是怕他们毫无节制。
为了避免对我陷入粉丝行为的研究,他们不应该只看我做什么,听我说什么。你也要跳出来看看别人对我的评价,拿我和有相似特质的人比较,听听对我的负面评价,想想那些评价是否合理,才能保持客观。
关于适度,我的第三个建议是,你应该无情,情绪化是做研究的天敌。
学习艺术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化。你可能会说那些艺术家很感性。如果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情绪,又怎么能对他们做研究呢?表演者在舞台上都是激情四射,游刃有余,看他们的表演,情绪也会被感染。是的,他们感染了你,但他们有没有用热情感染你?如果你想研究他们是如何感染你的,你应该跳出情绪化。
我们来看看学院派是如何分析教学中的艺术的。
当你听到悠扬的小提琴声时,你感受到的是演奏者释放的情绪。但是研究者会告诉你,情绪的表达完全取决于技术,小提琴演奏的情绪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揉弦的技术。
我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就是用压弦的手的手指或手腕、手臂摩擦琴弦,发出类似于人在唱歌时的颤音。如果不允许小提琴手揉弦,他的情感表达会大打折扣。
但是,同样是揉弦,什么时候揉弦,怎么揉弦,揉弦的幅度不同,揉弦的频率不同,进一步造成了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这些都是克制情绪后对小提琴演奏的有效研究。
如果你对你获得的信息有感情,你的研究结论肯定会有偏差。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经常被描述为无情的人,而我认为无情恰恰是做科研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