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平天国翼宫在哪里?
天王洪秀全于太平天国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853年三月二十九日)从水西门入城(据张汝南《金陵省略》),四月在总督府建天王府。
何绝句曰:“十年金碧天宫,化为野鸽飞荒村。”(见《东周草堂诗》卷二)。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天王府建筑的宏伟。
《同治上江县志》成立考证说:“昔日广东匪叛,堕金陵,伪称天京。据总督府说,是天王府(先住将军府,后迁此处),明朝时落入西华门城,西起长安门,南北北安门,差砖石十余里,九宫。”可见天王府的范围是很大的。
上世纪50年代,从《桂林守城记》(原钞藏于原江苏博物馆)的编纂中可以看到,孙一天的《金陵难记》,对天王府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据记载,“天王府除重建台务署外,拆除吉祥街、清溪巷、大行宫(即南巡宫)等房屋,周围有厚墙,高约56米。加个房子做前门,门上画龙虎。门内不准擅入。门两边有无数的假法院。中间到正门约一箭道,筑一牌楼,上书“天子万年”四个字,筑一高台,名为“父台”,设一长胡梯,不能扶人登,但上台者必须下跪。跪起来,让人往外看,在城外看看。”笔者在太平天国初期,曾以太平军前三军统帅黄九君为名,当过圣兵,在竹匠府和中国第二检验馆工作。他在这个城市住了一年半,他看到的一切都很真实。这是天王府早期的情况。
以后,我们可以从陈的《卜玉斋诗存》中对天王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陈于太平天国十二年(1862年五月)四月在天京被俘,住在天王府附近。第二年八月,他逃出了天津。他写了几首关于《金陵编年史》的诗,天王府的一首诗说:“关于天底,争议甚多,地是当年造的。”另一首说:“御门与圣门相连,殿号真神圣威严。几幅地图嵌在墙里,黄昏钟响鼓切。”以下注曰:“头门为御门,内堂为真殿,殿后为圣门。墙上镶砖,刻地理图,旁有龙凤铃鼓。”虽然很简单,但是从头门到圣天门的情况已经大致画出来了,后宫在圣天门之内。在天堂的圣门之内,作者的另一首诗说:“天日之荣,深构之,重门之隐。”下面的纸条上写着:“神圣天门之内不能出任何人,所以可以用女官员,比如女宰相,女统帅。”一般人进圣门不容易,所以记录比较少。
东王府
东王杨于太平天国三年二月二十三日(1853年三月二十八日)乘轿子入城,先驻总司,后移藩司,后移至旱西门前山东运盐使何和兴的府邸,并圈住石的府邸。汉代西门黄鹂巷一带。
关于东王宓的修建,南京图书馆收藏的山歌手稿被送给人们作壁诗。
新建立的东王宓的第一首诗:“虎血积于紫禁城,鬼影乍寒,烦恼恩怨不定,连强徒也不安。”诗中说东王原欲驻清军将军府,谤东王恐鬼。
第二首《重立东王宓》写道:“藩府应还旧制于内廷,胜于虎中山(藩府是明朝英雄中山王徐达的帅府,为此有偶像),匪坐三批颊。最后,凌薇永远不会出版它。”这首诗诋毁了东王驻藩时的梦想,被中山王雕像感动。这是指参观花园。
三里洞王宓第三首诗前两句说:“黄鹂别号高岗,筑有巍峨四壁。”
黄日岗又名黄泥岗,在汉西门附近,包括堂子街。目前,珍贵的太平天国壁画仍保存在武东旺74号官邸。《同治上江县志》卷五说:“黄泥岗巷,古韵巷。据健康志:交通巷,即与今天的庆典相连的黄泥巷。沈约的序言说,高祖在亭子里给了亭子一条运输巷,就是这里。房子的繁华是什么?”
位于朝天宫西侧堂子街108号的太平天国王宓古建筑群正式大修。从南京市文物局获悉,该工程将重点修复中轴线上的五座古建筑,包括带有18太平天国壁画的大雄宝殿和二雄宝殿。项目建成后,文物部门还将进行展示设计和环境改善,以王宓古建筑为依托,建设太平天国壁画艺术博物馆。
堂子街108号原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的官邸,后成为一个小王的府邸。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线向六个方向延伸。太平天国有五座砖木结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砖门楼、正殿、二殿、三殿、四殿、后檐房。1952年,文物勘测人员在此发现太平天国壁画18幅,其中正殿山墙保存山水、花鸟壁画8幅,次殿墙体及后檐保存壁画10幅。鉴于这些壁画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塘子街太平天国壁画遗址于1988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堂子街古建筑群的许多屋顶和山墙出现漏水、渗水现象,潮湿的环境和油烟油污的侵蚀对室内壁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过去色彩鲜艳的花纹逐渐变得暗淡,出现了霉变、粉化、开裂等一些病害。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维修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防水除湿”,为脆弱的壁画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保存空间。据介绍,中轴线上的5栋古建筑屋顶将进行全面翻新,铺设防水层,防止屋顶渗漏;建筑西侧山墙全部重修,新墙内将铺设“三层”——防水层、保温层、夹心层,防止墙体内侧壁画受潮;整个庭院的地面排水系统也将进行改造,尽一切努力将环境湿度对壁画的影响降到最低。
根据规划,改造工程结束后,堂子街古建筑群将进行改造和环境提升,改造为太平天国壁画艺术博物馆。
据悉,壁画艺术馆主要分为两部分:中轴线上的五座古建筑将作为展示区,展示太平天国时期的壁画、板画、砖雕、石雕等艺术作品;古建筑的西侧以前是王宓花园,现在只有一个花厅。除了维护花厅,该项目还将重建书房、水池、假山等景观建筑,再现王宓园林风格。
据统计,仅太平天国壁画在中国就保存了100幅,南京有30幅壁画,是这一时期壁画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主要分布在堂子街、罗郎巷、朱樵和李如意。
南京市文物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堂子街壁画进行保护性修复。壁画被文物保护专家拆除后,被小心翼翼地修复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建成后,正殿和次殿的壁画将在原处展出,朱樵和李如意的壁画将陆续搬到“新家”。届时,它也将成为中国收藏太平天国壁画最多的展览机构之一。
有东王宓
佑东王是天王洪秀全的第五子洪天佑。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及其亲属和部下全部被杀。为了悼念东王,洪秀全国王特别指定他的第五子洪天佑为东王的继承人,立他为年轻的东王。天京失陷时,王友东不知去向。友东王宓位于健康路409号,怀庆桥大通薄板厂附近。
西王府
西王母萧朝贵,死于太平天国仁子二年七月(1852年八月)。天王献身立功。到了南京之后,他还是自己修建了宫殿,安置了年轻的西王母萧友和。西宫设在府衙,在现在的瞻园。
南王府(幽南王宓)
南王冯云山,同年四月(五月)攻泉州时死。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怀念死去的南王冯云山,他还在建康路针巷怀庆桥附近。衙内,清朝前按察使,为年轻的南王冯小云修建了一座宫殿。具体位置是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所在地。
北王府
2月21日(1853年3月26日),郝贵骑马从义丰门进城,先住在西苑门李家大宅,后搬到江烤棚,最后搬到中正街李家大宅。和《东王宓》一样,上述民歌中有三首送人上墙的诗,分别是《初立北王宓》、《复立北王宓》、《李三北王宓》。同样,说明年家第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做出政府的辕门* * *方(李公馆类似巡抚衙门),最好是聪明的狐狸知道大义,逼他造反,飞走。"
这首诗说的是北王韦禄会住在离官署西苑门不远的富家李氏宅邸,地主阶级的文人谗谤北王为狐所拜,于是迁都。第二首《重立北》写道:“安徽徽商审判所设立前,崇祀两府相邻(安徽审判所,即上江试验棚,原与建邺区小王府巷诸宅相连,合而为一),无故断茶,贼慌避动。”这首诗说的是北王因为茶碗突然倒地,搬出上江试棚。第三部《三里杯王宓》的前两句说:“这里是谪仙家搬来的,往墙上抹东西很不雅观。"这首诗说的是北王第三次迁居到一个叫李的人家,粉刷墙壁,加了彩画。
北王魏长辉原居西苑门李宅,后迁至中正街(今白下路)原湖北巡抚吴昌华新居,即白下路东南、大中桥以西的夏紫区东八府堂、锅底堂一带。
益王府
天国二月(1853年3月)到南京后,先在大中桥附近的胡斗巷旁刘家落脚,离北王府不远,门面宽敞。当时所有的老房子都重建了,但只有翼王宓的门面翻新了,房子没有太大的变化(据《金陵杂记》)。那年八月去安庆旅游,冬天回来。因为人多,搬到了上江考邦,现在在建邺区小王府巷。王韬《谈翼贼故事》卷六说:“金陵初陷,据大中桥刘氏府邸改建为伪宅,建筑尚旧,未毁房屋。”又说:“自安庆退兵后,人多屋小,弃后鬼狐有时怀,故迁上江考棚,并与前辈安徽王导府、兴源合居。”
翼玉殿,翼王石达开,最早位于清溪巷熊宅,后迁至大中桥西的湖斗巷侯府,最后位于朝天宫东王府巷(当时为上江考院)。
太平天国存在“一王多宅”的现象。一个是一个国王搬了很多次家。比如王士达在南京开了户,先是住在城北的清溪,然后搬到城东的胡斗巷,再搬到城西的小王府巷。另一种是一个国王有很多房子,比如忠君在苏州有一座宫殿,在南京有两座宫殿;英国国王在安庆和天津各有一座宫殿;王石有三座宫殿,分别在溧阳、金华和漳州。那么,居住时间的长短,豪宅的大小,建筑本身的价值,就成了后世文物保护投资的评判标准。苏州忠王府闻名中外,而天津明瓦朗的李秀成祠堂和嵊州路上的王宓则毁于战火。当年豪宅的气派,在老人的记录里都能找到。一百年后,据历史学家郭存孝记载:“1985年,笔者在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基建工地(中王府旧址的一部分)看到出土的一组中王府石柱,为珍贵文物。”(《太平天国自然史》第64页)老忠义宫的版图还包括今天的南京一中。也许走过嵊州路,就穿过了当年的忠义宫。一心想开疆拓土的君王们都有“圈地瘾”,只苦于粉丝,端着一尊怀旧酒,不知道去了多少地方?
石达开住的巷子,今天在市区还叫小王府巷。
小王府巷的天井驿王宓,多亏了网友寒山拍的很多照片,我们才知道只剩下一个水榭了。无论上述房屋内有多少遗存,都是专家考证过的遗址。
大王府巷现在是一条繁华的王宓街道,但小王府巷仍然是一条沐浴在历史风暴中的小巷。记者在高楼中找到一条小巷。巷子的宽度只有2米,巷子里的建筑紧凑低矮。走了几步,他看到了“小王府巷”的门牌号。据史料记载,小王府巷是石达开的故居。
城北清溪巷(今长江后街)熊寨;然后就搬到了大中桥东的沪郊巷刘寨。1854后,定居于城西小王府巷上江考邦,其右侧私家园林,原为清代安徽道士王公馆和上元私家园林,建有规模宏大的翼宫。王宓位于城市西部建业路东侧,上江考棚及其附近。
永王宓南临建业路,北邻石榴园,东临富裕路,西临王宓街。大门上画着龙虎像,挂着对联:“羽翼大戴,天下人尽管”;底线是“王维池以兵名,引众入境。”在永安宫前面,有一座前途无量的建筑,高45尺,有五层。屋顶上有一个平台供人们观看。
在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件”中,石达开连夜逃亡,留在天京的全家被魏长辉杀害,厢房王宓也被烧毁。据史料记载,“大火烧了三天”,后来只剩下几栋楼。
在小王府巷,发现了几座现存的厢式王宓建筑。小王府巷只有2米宽。弄堂里的建筑紧凑低矮,午后的弄堂让人感觉舒适轻松。整条小巷只有两三百米长,王宓之翼现有的建筑就坐落在小巷的两端。
14-16小王府巷是一排相邻的两个小院,加起来刚好100多平米,狭小的空间里挤着10多户人家。老房子的屋檐风化严重,临街的墙凹凸不平。透过剥落的水泥,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砖暴露出来。14的住户李老太太,现在78岁了。她在这里住了50多年了。她说,几十年来老房子一次又一次的重建,房间里的结构一点一点的被破坏。除了这些梁和瓦,这个院子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原创的。
院内14仍住着4户。据了解,老房子在1983重建过一次。原结构只保留了屋顶、主梁和一面临街的墙,屋内原有的精美雕花柱和石雕在那次改造中被破坏。此后,随着住户的不断变化,许多住户开始重建旧房。现在,走进大门所能看到的,都是红砖水泥高低不一的房间。只有仔细看,才能偶尔在水泥墙中发现几根木梁和黑黄相间的木纹,静静地诉说着它百年前曾经的辉煌。
16号院的情况和隔壁差不多。去年9月,一户人家的房间发生了火灾,房主干脆将一些老房子全部重建。记者走进医院,迎面看到的是崭新的灰色水泥墙,古典的气势荡然无存。记者了解到,老房子已经计划拆迁,红色木门上写着“拆”字。相对于小王府14-16的惨淡晚景,小王府5的现状也并不好。以前是石达开的私人清真寺,现在改成了一家工厂的工人宿舍。现在院子还剩200平米左右的面积。5号门口,两边都是违建,狭窄的通道只剩下一半。
永王宓南临建业路,北邻石榴园,东临富裕路,西临王宓街。但在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件”中,石达开连夜出逃,留在天京的家人全部被魏长辉杀害,永安宫也被烧毁。经过三天的大火,只剩下几栋建筑了。
16 -18小王府巷是两个相邻的小院落,总面积只有100多平米,狭小的空间里挤着10多户人家。老房子的屋檐风化严重,临街的墙凹凸不平。透过剥落的白石灰,原来扁平的青色石砖暴露出来了。当年,翼王宓已经不存在了,留在这里的房子16当时被王宓的仆人占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等地的人也聚集在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安徽会馆”。
据史料记载,胡同深处有阿明和清朝的遗迹,是石达开永安宫的旧址。《金陵简史》谢叙事简介1853三月,太平天国三年二月。太平天国起义者占领南京后,石达开进城,先住在清溪巷熊寨,后迁到大中桥边的胡斗巷。侯府之后是洋行六宅,侯府指清初雍之乱。1854年春,王毅从安庆回京述职时,王宓已迁到朝天宫以东皇甫巷的江考棚,即今天小王府巷兴源以北。
当时的益王府地界,南临建业路,东临石榴园,西临富贵路大王府巷。狄可汗道人在《金陵杂记》中说,石达开从安庆回来,“住在金陵城里,门画得像韦室”。也就是说,在石达开离开天京的时候,根据历代君王的不同规格,天京已经为石达开修建了翼宫。新建的永安王宓宏伟的大门上画着一只翼龙虎。
石达开从小学习,喜欢儒雅。在的宫殿里,有几副黄写的对联。按照太平天国诸王写对联的习惯,左右对联的第一个字都是以题字开头的。在石达开挂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幅画,天下百姓尽在掌握,王维池名声引疆域。
在翼王宓的前面,有一个45英尺高的塔,在第五层的顶部有一个平台供人们观看。不久前,我参观了永安宫遗址。在建业路上,我遇到一个当地的路人,他上前打听上江考邦的遗址。他热情地说,你走错路了,离夫子庙很远。听说历史上建业路上河有个棚子,但不知道具体位置。那个人惊讶地说他不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件事。这个人好像分不清上下游。小又问了问巷,他指了指前方的街,说就在党校后面右边的马路上。谢过向导后,我就去找小王府巷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我转身看到了石榴新村,却没有看到小王府巷的门牌号。奇怪这么有名的胡同居然没有路牌。停在一条不宽的巷子里,问坐在门口吃饭的大妈,小王府巷在哪里?她说这条巷是,我又问没有门牌号。她说,这个区域已经完全变成了石榴新村。你想要什么号码?回答没有。16和否太平天国翼王宓18。她说是前面的老房子。有什么好看的?都很危险。
“太平天国”这个词是我小时候和朋友玩游戏的时候知道的。那时候的输赢不像现在的孩子伸出手直接喊石头剪刀布。当时他们要喊“太平天国”的带头,然后伸出手拿着石头剪刀布。虽然他们不知道“太平天国”是什么意思,但他们能分辨出胜负。我又一次知道太平天国是在人人崇拜毛泽东的时代。从老师对“金沙江打云崖暖桥,铁索冷”这首诗的解读中,我看到了他老人家不甘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大无畏精神,也知道了太平天国和石达开。据说红一师全体战士渡过大渡河,在离安顺场不远的山脚下休息时,看到几棵参天古树旁立着一块石碑。大家讨论为什么立这个石碑。毛泽东走近看了看石碑,然后告诉士兵说,这块石碑是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建造的,他在这里全军覆没。
因为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石达开带着四五万大军离开南京,于同治二年1862来到这里,在安顺场渡河。山洪暴发时,过河不能四面受敌。前面是大渡河,后面是彝族人,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清兵。本来石达开的部队和彝族的关系还不错,但是因为石达开太多疑,关系就冰封了,后来清兵占领了对方。石达开的部队被围困在安顺场四十多天,没能渡河,最后全军覆没。
毛泽东还告诉大家,我们的红军来到了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也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我们追随石达开的脚步。他们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和石达开一样的命运,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满怀期待,走进小王府巷,走进16号和18号两个相邻的院落,探寻太平天国最完美的人宫遗址,从遗址中寻找他的传奇故事,从故事中解读他的人生轨迹。但剩下的只有流传下来的故事。石达开,1830,广西贵县人。他是客家地主。16岁“出山访”,19岁统帅千军,20岁被凌迟处死。即使在他死后,几十年来人们仍在他的旗帜下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鼓舞人民,号召有志之士倡导革命”。关于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战斗过的大半个中国,说明他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他短暂的一生被许多闪光点照亮。在翼宫废墟的包围下,我环顾了两个小院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几十户人家挤满了随处可见的违章房屋。老房子的屋顶檐口风化严重,凹凸不平的临街墙面透过剥落的白石灰和原本平整的青色石砖露出来。当年,翼宫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堵临街的墙和几根横梁。历史记载,在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件中,石达开连夜逃亡,留在天京的家人全部被魏长辉杀害。王宓之翼也被大火烧毁了三天,只剩下少量建筑。据说16号房子当年还被王宓的佣人住着。院子里的老人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等地的人也聚集在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安徽会馆”。
在用粉笔写着“小王府巷5号”的门口,静静地躺着两个斑驳的大石鼓。住在这里的李先生说,“唯一还有些当年痕迹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的。这里以前是一个祭祀庙,后来租给我们电线电缆厂做职工宿舍。如今,这里有23户人家。”在门头的“拜殿”里还能看到“拜”字的右半部分。走进门,看到的都是红砖水泥高低不一的房间。只有仔细看,才能偶尔在水泥墙中发现几根木梁和黑黄相间的木纹,静静地诉说着它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