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案反思(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D

第一单元:

在“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中,在教育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课后组织一次“科学在我们身边的利与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收集生活素材,辩论生活话题。

进一步加深理解,培养学习、热爱、运用科学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城市和农村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民主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电脑的优缺点、化肥的优缺点等。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收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讨论辩论方案技巧。

第二单元:

可以制作教学用具。有两个原因:

第一,符合学生的学业情况。学生们不熟悉远离现实生活的历史。在那些屈辱的岁月里,学生需要了解和感受复杂的史实和复杂的背景。

如果把《山河破碎》、《中国国宝被盗》、《日军屠戮下的血泪史》这三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里,必然会出现面面俱到、撇清水分、浏览花丛的局面。

学生对屈辱的历史事实认识不会明确,感情不会深刻,不会有“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切感受。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二,聚焦,夯实基础。通过安排“破碎的山河”和“被掠夺的中国国宝”作为一个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时的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了解祖国山河被割让、租借、瓜分和国宝被一步步掠夺的历史事件。

感受祖国领土主权丧失、山河破碎、国宝被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屈辱。从而为该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避免因教学内容过多、过于复杂而导致的教学虚、空现象。

第三单元:

这节课是我在德育教学探索道路上的尝试。因为对象是农村孩子,认知比较窄,但我力求在这一课有所突破:

第一,整合资源,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屈辱”和“自豪”。我用充满激情的图片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从而情感萌发。

二、以合作为基础,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激发道德情感。我在教学中采取说唱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拨动“体育强国”的情感琴弦,让他们走出因旧中国国力衰落而被嘲讽为“东亚病夫”的屈辱。

第四单元:

充分的教学准备对这节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访谈和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

小组交流必不可少,既弥补了预习的漏洞,又为课堂演示奠定了基础。

“告别贫困,奔小康”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了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而现在的孩子们却很难体会到饥饿和饥荒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