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知识点
1.位置的表示:A(列,行)例如,A (3,4)表示A点在第三列第四行。
一般先看横排数字,再看竖排数字。注意中间有个逗号。
2.分数乘法的意义:一个数×一个分数
分数×一个数
3.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4.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两个数的除法也叫两个数的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或整数表示。
6.比率的基本性质:比率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同时被同一个数相乘或相除(0除外),比率不变。
7.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称为圆周率,用吴表示,吴≈ 3.438+04。
8.关于圆的公式:
C= d = 2 r S = r 2。
d = c÷d = 2 r r = d÷2 r = c÷2
环的面积S =σR2-σR2。
9.原价×折扣=当期营业额×税率=应纳税额×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10.条形图:多少数据可以看清楚。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数据的增减趋势。
部门统计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个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第二册知识点
一.比例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
2.x和Y用来表示两个相关的量,K用来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所以正的比例关系表示为:
Y: x = k(确定)
3.x和Y用来表示两个相关的量,K用来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所以反比关系表示为:
Xy=k(确定)
二、数与代数(复习)
1,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当我们数物体时,1,2,3...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叫做自然数。没有对象,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推进率为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位数: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它们的位置称为位数。
5.数的整除:整数A被整数B整除(b ≠ 0),整除的商是一个没有余数的整数,所以我们说A被B整除,或者说B被A整除..
6.倍数和因数: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b ≠ 0),则称A为B的倍数,称B为A的因数..乘法和因子是相互依赖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7.一个数的因子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子是1,一个数的因子是它本身。比如10的因子是1,2,5,10,其中最小的因子是1,因子是10。
8.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3的倍数是:3,6,9,…最小倍数是3,没有倍数。
9.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一个偶数。自然数按其被2整除的程度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0,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因子,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或称质数),100以内的素数有:2,3,5,7,11,13,65438。
11,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素,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比如4、6、8、9和12都是合数。
12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不是质数就是合数。自然数如果按其因子的个数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13,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的乘积。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一个因子,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比如15=3×5,3和5称为15的质因数。
14,几个数的公因数叫做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一个叫做这些数的公因式。比如12的因子是1,2,3,4,6,12;18的因子是1,2,3,6,9和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公因数。
公因数为15且只有1的两个数称为互质数,有以下几种情况:
16.如果较小的数是较大数的一个因数,那么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17.如果两个数是质数,它们的公因数是1。
18,几个数的公倍数称为这些数的公倍数,最小的称为这些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的倍数为2,4,6,8,10,12,14,16等。
3的倍数是3,6,9,12,15,18...其中6,12,18...是2和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9.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数的倍数,则较大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0.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小数
1,小数的含义:将整数1分成10,100,1000...得到的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十进制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字中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字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字叫做小数部分。
3.在小数中,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级数是10。小数部分的小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推进率也是10。
(3)分数
1,分数的含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代表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在乐谱中,中间的横线称为分割线;分数线以下的数字称为分母,表示单位“1”平均分为多少份;分数线以下的数字叫分子,表示有多少份。
2.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代表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3.分数分类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称为真分数。真实分数小于1。假分数:分子大于分母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称为假分数。虚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数,通常称为带分数。
4.近似:把一个分数变成一个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更小的分数叫做近似。
5.分子和分母都是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等于原来的分数,叫做总分数。
(4)近似点和一般点
1,归约法: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分子分母;通常,我们必须把它分开,直到得到最简单的分数。
2.一般的分数法:先找到原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每个分数变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
三大性质和定律
1,商不变定律:商不变定律: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加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如果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将扩大10倍;如果小数点右移两位,原数将扩大100倍;如果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将放大1000倍...
(2)小数点左移一位,原数减10倍;如果小数点左移两位,原数将减少100倍;如果小数点左移三位,原来的数将减少1000倍...
(3)小数点左移或右移时,数字要补“0”。
(5)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分频器/分频器=分频器/分频器
2.因为零不能被整除,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四则运算的意义
整数运算
附录+附录=总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负-负=差异
负=负+差
减法=被减数-差
系数×系数=乘积
一个因素=产品÷另一个因素
股息=商
除数=股息商
被除数=商×除数
(2)运行规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互换,其和不变,即A+B = 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时,先加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
当两个数相乘时,交换因子的位置不变,即a× b = b× 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布定律:
当两个数之和乘以一个数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乘以这个数,然后将两个乘积相加,即(a+b) × c = a× c+b× c。
6.减法的本质:
如果连续从一个数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中减去所有减法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3)算法
1.整数加法计算规则:
相同的数字从低位开始对齐。当数字上的数字加起来是十时,它们将前进到前一个数字。
2.整数减法计算规则:
相同的数字从较低的数字开始对齐。如果数位上的位数不够减,就从前面的位数退下来做十,和标准上的位数结合,再减。
3.整数乘法计算规则:
首先,将一个因子的每一位上的数乘以另一个因子的每一位上的数,再乘以该因子的哪一位上的数,并将相乘后的数的末端与哪一位对齐,然后将相乘后的数相加。
4.整数除法计算规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除,除数是几位数,取决于被除数的前几位数;如果除法不够,再看一个地方,商就写在被除数上面。如果任何数字不是商1,则应添加一个“0”占位符。每个除法的余数应该小于除数。
5.十进制乘法规则:
先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规则算出乘积,再看看因子* * *,有多少位小数,就从乘积右边数几个,指向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用“0”补足。
6.除数是整数分数除法计算规则:
首先,根据整数除法定律,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被除数末尾还有余数,在余数后加“0”,继续除法。
7.除数是十进制除法计算规则:
先将除数的小数点移动使其成为整数,再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补“0”),然后根据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法则计算。
8.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用分母加减分数,只加减分子,分母不变。
9.不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先除法,再根据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规律计算。
10.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分别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加减运算,然后将得到的数进行组合。
矫正/整体
(一)十进制乘除法的意义和规则
1.十进制乘法的重要性:
十进制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是一样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之和的简单运算。例:3.5×4表示四个3.5之和。或者4乘以3.5。
一个数乘以一个十进制数的意义不同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找到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例:25×0.17,表示25的17%是多少。
2.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是一样的。它是通过知道两个因子和其中一个因子的乘积来寻找另一个因子的运算。例:表示两个已知因子的乘积是0.75,一个因子是0.5,那么另一个因子是多少?或者0.75是0.5的几倍
(2)十进制乘除法的计算规则
1.十进制乘法规则:
(1)首先按照整数乘法定律计算;
(2)看一个因子* * *,有多少位小数,只需从乘积的右边数出小数位数,指向小数点。
2.分数除法定律:
(1)先按整数除法定律去掉;
(2)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除了被除数末尾还有余数,余数后加0,继续除法。
第二,度量衡
长度单位转换
1公里=1000米1米= 10分米
1分米= 10cm 1m = 10cm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转换
1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万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积(体积)单位转换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转换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公斤=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度=10点
1元=100积分。
时间单位转换
1世纪=100 1年=65438+二月。
大月份(31天)包括:1 \ 3 \ 5 \ 7 \ 8 \ 10 \ 65438+2月。
流产(30天)包括:4月\ 6月\ 9月\ 165438+10月。
平年2月28日,闰年2月29日。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1小时=3600秒。
代数基础知识
首先,用字母代表数字
1用字母表示数字的意义和作用。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规律和性质,几何形状的计算公式。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距离用S表示,速度用T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a/c c=a/b
(2)运行规律和特性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本质:A-(B+C) = A-B-C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状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度用a表示,宽度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c=4a s=a2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边用a表示,下底边用h表示,高度用h表示,s=(a+b)h/2。
小学数学图形的计算公式
1,平方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 4c = 4a面积=边长×边长s = a× a。
2.立方体v:体积a:边长表面积=边长×边长× 6s表=a×a×6体积=边长×边长×边长v = a× a× a。
3.矩形的
周长面积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度×宽度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度b:宽度h:高度。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部×高度÷2
s=ah÷2
三角形的高度=面积×2÷底边。
三角形底=面积×2÷高度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部×高度
s =啊
7梯形
s区域a上底部b下底部h高度
面积=(上底+下底)×高度÷2
s=(a+b)× h÷2
8圈
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缸
v:体积h:高度s;底部面积r:底部半径c:底部周长
(1)横向面积=底部周长×高度。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部面积×高度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
v:体积h:高度s;底部面积r:底部半径
体积=底部面积×高度÷3
11,直径=半径× 2d = 2r半径=直径÷2 r= d÷2。
12,圆周=π×直径=π×半径× 2c = π d = 2π r
13,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
(B)分数和百分比的应用
1、分数加减应用题:分数加减的应用题在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上与整数加减的应用题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有分数。
2.分数乘法应用题:指求给定数的分数的应用题。
特点: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数,求分数对应的实际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数量。找到所需问题对应的分数,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一个分数的意义正确公式化。
3、分数除法应用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百分比)。
特点: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分数或百分数。“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数或百分数,即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问题入手,找出谁被当作标准数,也就是谁被当作“单位一”,谁与单位一的数量相比,谁就是红利。
A是B的分数(百分比):A是比较量,B是标准量。将A除以B..
A比B多(或少)多少(百分之几):A减去B比B多(或少)或(百分之几)..关系:(A减B)/B或(A减B)/A..
(2)给定一个数的分数(或百分数),求这个数。
特点:已知一个实际量及其对应的分数,求单位为“1”的量。
解题关键: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方程,但是一定要找到分数对应的已知实际量。
4.百分比: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实验种子数×100%
小麦出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员工出勤率=实际出勤/出勤×100%
5.工程问题:是分数应用问题的特例,与整数的作功问题密切相关。探索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应用性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将工作总量视为单位“1”,工作效率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总工作=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合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