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现状及转化措施

对于很多数学老师来说,教学中不仅有资优学生,也有学困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转化这些学生呢?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保护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不要让他们做自己做不完的作业。

不带感情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困生,时刻从语言、举止、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他们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鼓励,一个暗示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任,积极学习数学。

同时,教师要建立能够激励学困生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困生的个体思维、变化和发展,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的纵向比较。教师应该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困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板书表演、学习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等方面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其次,合作自主学习为学困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组成“四人讨论”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不管答案对不对,都要表扬和鼓励。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同学,为学困生当“小老师”。小老师负责给他们必要的指导,检查作业,帮助纠正错误,提高学习能力。

比如在“多位数阅读法”的教学中,先问一些听力不好的同学,其实就是让“小老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帮到什么程度。老师安排小组讨论后,“小老师”先给学困生说明要求,然后帮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组成员要随时关注学困生,用肢体语言结合实物演示进行讨论。讨论时,要帮助学困生处理好每一个讨论问题,提醒他们讨论什么,注意别人说什么。学困生听不懂的时候,“小老师”要及时解释。练习时,“小老师”要负责及时检查和纠正,让学困生逐步实现学习活动的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我还在学习园设立了“奋斗者足迹”专栏,展示那些进步很快的学困生的数学作业和试卷。

最后,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理解不够,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思维分析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一是引导学困生养成阅读数学书籍的习惯,包括几个方面:

重视学困生的预习。教师在预习前安排预习提纲,让学困生带着提纲阅读,增强预习的目的性。阅读时,要思考思路,标注疑点。

课堂阅读指导。要求学困生精读课本,阅读与实践相结合。阅读的内容有阅读的定义,要抓住关键词,找出定义中的条件,与相邻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念公式。把握公式的结构特点,区分公式成立的条件,既要考虑公式的正向应用,又要注意公式的逆向应用和变式应用,还要考虑公式中字母的表达意义;看例题的求解过程。要通过例题的求解过程,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独特解法的渗透。

课后复读要求学困生广泛阅读课本,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复读,解决疑难问题,并进一步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形成系统的体系,便于学困生消化吸收。

二是引导学困生勤于积累数学“知识点”。学困生学习一个单元后要及时总结,整理积累一些数学知识,为以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转化策略,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因素,就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是广东江门市江海区李乐街新民小学)

中国教师报第5版6月65438+10月65438+2020年4月。

作者:区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