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经常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案例一:一个爱发火的男中学生,一个女中学生在信中写道: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家庭条件优越,成长一帆风顺。在别人眼里,我很快乐,但我的心情却常常不舒服。主要原因是我喜欢生闷气,经常把不开心的事藏在心里,让我不开心。父母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同学朋友和我交往也很小心。他们不想离我太近。我已经意识到这样不好,但是又觉得不好改。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掉我生闷气的坏习惯?案例三:一个爱变脸的中学生有一个中学生说:我曾经以为自己的情绪是成熟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事情困扰着我,我的情绪总是不稳定。比如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情绪可以很高,很开朗。但是,如果谁说了不好听的话,他的心情马上就会沉下来,会特别不开心。但是仔细想想,别人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很冒犯的地方。看电影电视的时候,经常会感动到流泪,但有时候也会很生气,想把电视砸了。和同学讨论问题时,经常会因为激动而吵架,甚至打架,但很快就和同学相处的很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我。但是,看到有些同学整天沉默寡言,“三个awl都流不出血”,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我替他感到厌烦。是我不正常还是别人不正常?你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以上三个案例典型代表了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脑的重量虽然达到了成人的正常重量,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调节能力还很差,抑制能力还不高,兴奋和抑制不平衡不协调。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情绪要成熟得多,但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情绪仍然表现出激烈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特点经常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自我感觉和心理危机。【一般表现】生气、愠怒、情绪起伏代表了中学生情绪的一般特征。生气是愤怒的一种,往往有一些内在的反应和外在的表现。比如生理上,头发竖起,瞳孔扩张,四肢颤抖,全身燥热;在外在表现上,他们经常会说一些粗话,有冲动的行为,有时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生气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不良的人际氛围。尤其是男中学生,更容易用愤怒来表达内心的愤怒。生闷气、耍小脾气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女中学生更倾向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表现在精神上折磨自己,把意识到的、盲目的、无用的怨恨留在心里。生闷气的直接结果就是身心疾病——生理和心理疾病。生闷气会使内脏活动和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思维在一个小圈子内,记忆力下降。情绪大起大落,往往造成180度大转弯,表现出不稳定。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生气生闷气就是表现之一。生气和生闷气有时会表现在一个中学生身上,也就是说,生气的同学经常生闷气,反之亦然。不仅如此,这类学生在开心、兴奋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往往非常强烈。有些中学生高兴得会忘乎所以,或者不择手段地感谢别人。【原因分析】中学生情绪的上述表现,主要是由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中学生生理的快速发展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快速发展与逐渐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为人处事的策略是矛盾的。他们表现出这些情感特征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还应注意分析这些不稳定情绪的其他原因,分清这些原因,从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促进情绪乃至整个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发火的常见原因有三:一是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二,自尊心被别人伤害;第三,学习不顺利,身体不好,或者发生了其他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特别是当学生的愿望和目标始终无法实现,屡屡受挫时,就会表现出一种愤怒和攻击性。有些中学生爱生闷气,往往是因为对一些外界事件过于敏感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事物。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往往是因为这样的学生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引起自己愤怒的原因,或者是执迷于观念,或者是缺乏宽容,抓住别人的缺点不肯原谅别人。有些同学在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抱怨命运不好,或者父母没有给他们优越的先天条件或其他保障。有些同学在家里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学校。在和其他同学相处时,还是以家里的行为方式对待同学,误以为生闷气给别人脸色看就能解决问题。中学生情绪的大起大落,除了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所致,还受到复杂外界刺激的交替作用。中学生不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原因。他们可能缺乏外界的引导,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你可能不知道,情绪过度起伏对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少数学生被老师等人的错误强化了,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就像上面的例子,一些中学生被老师视为“安静”不“捣乱”的“好”学生,导致少数中学生情感冷漠麻木。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他们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这也是病态的,不正常的。【诊断评价】一般来说,健康正常人产生的情绪也会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体验的强度会随着刺激的强度而变化。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比正常成年人更大,体验更强烈,这很正常。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个别中学生情绪波动过大,某种情绪产生后持续时间较长,不容易改变和消退,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很多心理障碍和疾病都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各种情绪表现往往是一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最典型的症状。比如以下一些情绪表达往往与心理疾病有关:1。情绪高涨。表现为情绪活动明显增多,经常狂喜、得意洋洋,说话时声音高,开朗、主动、亢奋,对什么都感兴趣,骄傲自负,夸大其词。这种状态不是很稳定,有时候会勃然大怒,但这种愤怒转瞬即逝。这种人的主要体验是开朗,舒服,快乐。这种乐观和快乐的心情,往往会感染周围的人,引起周围人的歌唱,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健康无病的。如果发现这样的人,最好让专门的医生检查一下,判断是否是病态。3.情绪爆发。这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爆发的情绪异常,表现为哭与笑、喊与骂、打人与砸东西等等的无常。这种人有时捶胸痛哭,有时兴高采烈狂笑不止,有时在地上打滚,粗鲁野蛮。情绪爆发来得很快,很猛烈,持续时间很短,有时表现为撒娇、孩子气和戏剧化的表情。4.病态的激情。这是一种突发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发作,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人是控制不了的,冲动的行为可能很残忍很激烈。发作后,病人不能完全回忆起发生了什么。5.易怒。也就是说,容易对普通的轻度刺激产生剧烈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容易生气、激动、暴跳如雷。6.情感变态。这种人的认知和情绪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情绪体验和反应不符合外界刺激的性质。当你遇到伤心的事,你体验到了喜悦,却痛哭流涕,对开心的事感到难过或无所谓。7.表达方式不对。即表情和动作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表面上看,我并不觉得难过,也说不出痛苦的原因。有时候我很开心,但是看起来很难过。8.情感冷漠。这种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哪怕是久别重逢的《你将何去何从》。平时面部表情呆滞冷漠,内心体验越来越差,逐渐失去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9.情绪下降。这种人对外界的各种事物逐渐失去相应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对重大的干扰和侮辱可能会偶尔表现出一点愤怒或退缩。其他任何刺激都无法引起他的情绪变化,他完全失去了任何动力和欲望,完全麻木不仁。10.矛盾心理。这种人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同时经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对亲人既喜欢又讨厌,但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并不心疼。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学生朋友,如果遇到感情问题,不要轻易判断自己是否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这个判断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不容易下结论。把心理疾病放在自己身上,会产生负面暗示,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果你有情绪问题,你应该寻求专业医务工作者或心理学家的帮助,而不是自我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