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课应该准备什么?

第一,做到“三个认识”。

1.理解大纲:理解大纲可以对整个教材、整个单元、每一节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老师在课前多一把入门的钥匙。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学生已有的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生活经验为导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整本教材都是这样,以至于“胸中有大纲,腹中有教材”。

2.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俗话说“读一百遍,其意自显”。只有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才能把教材的分量提得轻一点。

3.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二年级很少系统接触科学,只有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科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学习的出发点。学生把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行为,只要教师给他们充分的活动机会,使用直观的教具,学好科学不是问题。

第二,课堂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准备足够的结构化材料。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选择结构化材料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结构化材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教材的组合。这种教材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又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教材的探索形成完整的形象,进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漂浮被淹没的物体”这一课中,我选择了六个典型的物体:土豆、泡沫、木头、橡皮泥、铁块和装满水的玻璃瓶,分别被淹没和漂浮。有许多方法可以使水下物体漂浮起来。这些典型的物体,有的可以借助漂浮物进行选择,有的可以减轻其重量,有的可以改变其形状,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当然有的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这些材料的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注重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进行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课堂探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