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改革被明确提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突破的关键位置。这是因为课程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理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通过学习大纲,作者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连续性和继承性

此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历次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本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关注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良好教学改革模式。这些成果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必须不断改革、建设和创新,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吸收历次课程改革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的。因此,与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延续,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阶段,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与发展

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0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公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和学习将发挥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快速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建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幅度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按照“全教会”的精神,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2.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了一些策略:倡导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重构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3)全面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往的课程计划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分割性、统一性和连续性,对综合性、选择性和平衡性重视不够。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和我国国情及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特别要注意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平衡性。

1.全面。传统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严格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间严格壁垒和分离的状态,科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全面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具有整合性。因此,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要注意纠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按照科学全面发展的原貌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来体现。

当然,课程内容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否定学科的划分,而是反对孤立地学习每一部分就能把握完整事物的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学科基础课和综合课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的比重要超过学科基础课。。

2.开放性。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正确合理的知识,又要淘汰陈旧、过时、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在国外,一些教材或教师用书是以活页形式呈现的,以便随时添加、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积极创设和开发信息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治。纲要指出,我国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各校的主体性。只有每个学校的师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和设置相关课程,创造和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课程主要是根据各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比如数学,是按照逻辑要求安排的,而时间序列强的学科,比如历史,是按照时间序列安排的。这些做法都是基于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求和兴趣。除了基于学科的结构,现代学校课程还可以提供个性化和规定性的课程形式,这些课程形式构成了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已有知识基础等)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纲要》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授课”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即加强教师培训,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教师向现代教师转变,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教师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在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做好新课程实验的规划和教师培训的逐步推进,确保新课程教师培训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并适当提前。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新理念,并传递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为新课程的大规模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在正在进行的“继续教育工程”中,新课程培训应作为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创新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要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应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并根据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培训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与教师平等沟通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让他们全心全意地参与培训,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阶段。准备阶段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相关管理、评价方案和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修订和完善。实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中心要注意引导参训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多思考。按照“培训、实验、研究、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努力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