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发兴趣,并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刚接触计算机。他们对计算机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比较枯燥。如果我们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快就会下降。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呢?众所周知,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电脑具有会玩游戏的特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用游戏来启动计算机新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学指法就很枯燥。如果老师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仅会学得很累,而且不愿意学,更不要说强迫他们练习了。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计算机之门。
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计算机的大门。我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我注重计算机操作能力,使我的学习兴趣持久。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一开始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对计算机的热情会逐渐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计算机上练习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计算机时间,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回答一个问题时,他们就会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增加一种喜悦感,对学习计算机充满热情。比如在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因为这一节很重要,很实用,所以老师可以先围绕教学目标列几个习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预习,然后老师再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不定期进行一些全体学生参与的操作比赛,如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让学习的兴趣经久不衰。其次,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将促进学生学得更多。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体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考虑问题,从各个方面寻求多样化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为了摆脱传统教学中“求同存异,重在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向前思维、向后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比如在讲授windowsXP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时,学生可以故意把自己过去创建的文件复制到一个隐式目录中,等上了电脑才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他们为什么要问?这时如果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会找出“删除、重命名、设置为隐含属性、复制到其他目录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老师会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想法,肯定他们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提问的尝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思维。那么,什么是集体思维呢?聚合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地从多个渠道、多个方向回忆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将许多方法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拓宽思维,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众多方案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