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实验小学开学
市实验小学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立女子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诏令各省书院为书院或大学,各省书院为中学,各县书院为小学。二十九年(1903),校规颁布。三十一年(1905),取消科举,设立教育部。当时规定,孩子最初会进入一个寄养家庭和一所小学,期限不定,高一点的小学学习四年。各地建校风起云涌。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县办女子学校,创建于光绪三十二年,校址为西山老史馆,校长为张。刚开始学生只有十几个,后来逐渐增加到四十几个。三十四年,迁县南华宫。“现在实验小学所在地的南华宫,是当地的一座道观。后来由于战争,女子学校关闭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学制改革。学校改名学校,小学读了七年。到民国十年(1921),“傅雄祥在南华宫创办礼泉小学,教育署补助800元,劝导处补助300元。到十五年毕业前期,师生以文取胜,其死为异党所忌。六个老师被抓,学校全散了。"
校长傅雄翔(1882 ~ 1930),醴陵北乡人,南社著名诗人、教育家。我在日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6年与宁在沪创办《洞庭博》杂志,与胡适等人合编《叶静迅报》,主张革命,后与柳亚子等人组成“南社”。平、刘、李起义失败后回到醴陵,先后在漓江中学、萍乡中学、笨笨女校、长沙明德学校任教。1910赴苏州,与张共同编辑《日报》。次年回到湖南,主编《长沙日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傅经常在报刊上撰文反对袁。1913年,袁当主湘时被通缉,回任教。1918年,傅为《湖南日报》、《田文周报》撰写文章,并参与编撰《醴陵军传》,声讨张的罪行。1921年回到醴泉小学,主编醴陵讯报和通俗报。后历任湖南省参议员、巡抚公署书记、湖南省普及教育馆馆长、中山图书馆馆长、30军参议委员、沅江县县长、安徽省民政厅书记、省棉花税务局局长。著有《离骚张仪》、《朱端说文补元》、《更生日记》、《国学大纲》、《文献学通论》、《新闻学讲义》、《琼湖歌咏和声集》、《洪炜老情集》、《醴陵方志》、《湘灾笔记》等。
礼泉小学因为战乱停办,付雄祥五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民国十五年(1926),县政府在南华宫设立培元女校,最初专设职业班,后改为女子高等小学。有4个班,6个老师。开学时只招女生,后来男女都招了。培元女校直到1949还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