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形成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中的头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和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的知识,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到的,25%是在生命的第二年学到的。这里的生活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环境或父母直接遗传下来的。以身作则进行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最可靠的方法。
3.培养孩子的精神品质远比智力发展重要。
精神是树,头脑是果;精神是灯,思想是光。人的智力是精神素质的反映。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比如各种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孩子精神品质的培养,那只能本末倒置。孩子长大后,性格会有缺陷,道德发展会受到阻碍。
4、合理管束
管教孩子就是告诉孩子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控制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犯错,我们要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你的要求会伴随着惩罚或奖励。有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当然,对孩子的控制一定要负责。并告诉你的孩子你要求的原因。与孩子父亲的一致性: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一致的,让孩子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不同意爸爸的控制,以后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也最好和他商量一下。这样做也可以树立父母双方的权威。不要过度惩罚:不要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管理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奖励他的良好表现。
5.用积极的方法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积极地教导孩子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让孩子在社会中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所以,不能让孩子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做另一套。只有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和礼仪的培养,才能用高尚的道德教育下一代。
自我价值高的人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可以和身边的人交往;我可以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力,培养勇气、信念、自信、对生活和他人的信任等品质。相反,低自我价值感是对自我的一种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仇恨等破坏性情绪会伴随你一生。
6.建立明确的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规则,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五六条,要适合家庭的具体需求,一定要用肯定句陈述,张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要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家规进行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全家人分享生活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互相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7.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重要的是要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权力来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自觉要求自己;甚至克制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些自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说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更加尊重和爱我们。
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可以避免紧张,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际机会。比如?该睡觉了。你想听昨天的故事还是新的故事?你今天想穿粉色外套还是蓝色t恤?如果孩子两个都不选,家长可能会问:?不管我帮你选还是你选)做选择,让孩子负责任是日常行为,对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至关重要。
8.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孩子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通过接触与生活相关的具体的、模拟的事物来学习。游戏让孩子放松,培养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要过早地开始练习字母、数字等符号,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9.积极地告诉你的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态度总是对孩子说?不打人,不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消极的语气只会导致对消极行为的关注和聚焦;而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做。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来修饰孩子的行为,比如?你忘了和别人和平相处吗?还是?我们在餐桌上吃饭!?
10,每天抽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做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每天下班后,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给孩子提供各种体验,尽可能让他们接触各种事物。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和精神伴侣,应该尊重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感受,以超然和同情的态度陪伴孩子。
几种不同类型孩子的表现及教育方式:精力过剩的孩子。
这类孩子主要是爱玩,爱打架,难管教,但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使他们能容易地接受心理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适度管教。如果管教过严,与他们的性格不对,就会适得其反。给他一些自由,一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学:耐心教育说服,让孩子通过讲道理来了解自己?独立?不那么好,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以至于主动放弃自己?独立?,克服自身的问题,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上课不专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主要是好动、好玩、健谈,甚至在家里学习时心不在焉。
关于这些孩子的教育,一些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我不应该负责。我不能坐在孩子们旁边。?其实,培养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听一次,马上去做。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比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这样。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说话,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着。
第四,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听课的小技巧。
第五,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复述课堂上的内容,或者讲讲课堂上印象最深的问题。
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主要有哪些表现?穿名牌,吃精品。注意温饱,有的骑摩托车或三轮车上学。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讲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其次,家长要告诉孩子家庭收入和支出计划,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
再次,有效教育孩子有计划的花钱,用典型事例教育孩子。
不关心长辈教育的孩子们。
这样的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充耳不闻。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明白父母和老师的任何教育方法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教育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消除他们?敌意?让他们愿意听指令。
第三,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出理由,哪怕是不正确的,不真实的。
第四,要更加宽容。经过教育,我们还是会犯错。我们应该给改正的机会,耐心等待。
第五,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家长说话的语气要一致。有的家长在笑,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自吹自擂,不利于教育。
只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功:(1)创新教育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家长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体现了创新教育。家长不要对一个题目进行具体的指导,而是大张旗鼓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大的学习观念。课内、课外和社会活动都是学习的领域。我们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名校,而是为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走自己的路,不要重复别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发展。不仅父母和他平等对话讨论,甚至客人来家里谈社会事务,也允许孩子和客人争论,发表不同意见,让孩子敢于质疑。
创新教育需要家长有开放的心态,营造宽松自由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属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有哪些?直白?也就是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平静地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情绪。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这样就不会有代际差异了?代沟?。如果家长对孩子创造力的期望能够渗透到整个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体现出创造氛围的动力,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动力。
现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主见和创造力的孩子。尽量让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少陪孩子。鼓励孩子更有创新精神。孩子有创新精神才会有自信。
(2)人格教育培养自信、独立、合作的孩子。
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性格的好坏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的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传递给孩子。
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辽宁文科状元黄小青说:我在学习上犯了一些错误,父母没有怎么批评我;做不了男人,就会难过。?浙江文科状元陈春贤说:我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他们的人格很伟大,给了我奋斗的精神和力量。?甘肃省文科状元张瑞才的父亲是一名人事干部,他说:我父亲从不接受任何人的礼物,并教导我要无私,所以我照父亲说的做。?
我认为人格教育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重要心理储备。父母最初的客观评价是孩子自我评价的基石。如果孩子在学校社会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如果能在家里得到情感上的关怀和客观的矫正,他会非常幸运。家庭是否应该为孩子的精神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向社会学习的第一个课堂。孩子面对外界的勇气、力量和自信首先来自家庭。孩子需要爱、接纳和安全感。有了父母的爱、保护和支持,他们才有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在社会上奋斗的勇气,才能消除各种精神上的烦恼。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的缺点、错误和不完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父母不应该苛求和挑剔,而应该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孩子心里都是一座丰富的金矿。聪明的父母应该尽力去发现、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它。父母的责任是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尊重他们的优点,发扬他们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如果有些缺点暂时难以改正,就要勇敢地承认,鼓励孩子欣然接受自己,在发展自己长处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
有人对比中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现中国学生在自信、独立、冒险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学生,这也是中国人在中国从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学生普遍自卑,这和中国的家长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有关。
我们中国的父母是如何伤害孩子的自信心的?父母总说别的孩子比自己强!大多数父母总是喜欢找出孩子的缺点,批评孩子。因为中国教育普遍以分数论英雄,只有10%的中国孩子尝试过成功的快乐,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自卑。
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遇到挫折和失败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自虐行为因学习压力而发生: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障碍日益增多;缺乏自知之明,敏感,猜疑,自卑,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或者傲慢,无知,盲目乐观,不勤奋。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表扬。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家长做一个统计,在一周内找出孩子的几个优点来表扬;批评几个缺点。如果你一周内表扬孩子的次数多于批评孩子的次数。这样,你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②独立意识的培养。让孩子独立做自己该做的事。学会独立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孩子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会引导督促。
③合作意识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但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和感情,长大后很难弥补。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一个整天吵架的家庭,很难养育出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孩子。为此,家长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邻居、同志、来访者要热情、平等、礼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其次,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逐渐意识到,他们应该处处考虑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合作。出现矛盾时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为他人着想,因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能与他人合作。但是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就要教育他们关心父母,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家庭中遇到的困难,知道父母在为自己努力。
(3)民主教育让家长和孩子平等交流。
传统文化要求孩子要听父母的话。父母用自己的眼光问孩子,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听孩子的意见,也不喜欢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现代教育应该是父母可以蹲下来,平等的和孩子交流。现代家庭要求成员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道德和心理上的平等。
缺乏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产生怯懦、盲从、自卑、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一个充满平等精神的家庭,有利于孩子自信、自尊、积极、开朗、乐观人格的发展。
父母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父母和孩子是父子,母子。除了生存的依赖,还有最可靠的朋友关系。应该有老少之别,也要强调理解和沟通。
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合理。合理,符合孩子意愿:合理,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相反,提出孩子根本做不到的要求,也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表现。父母不能任意剥夺孩子的正当兴趣爱好。他们必须维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积极鼓励孩子独立,鼓励孩子全心全意去做自己爱做、能做的事情,让孩子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他们有时很天真,做错了,也不要急着训斥或嘲笑。鲁迅先生提出要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解放孩子,这是对民主平等的亲子态度的总结。
(四)情感教育,培养充满爱心、渴望学习音乐的孩子。
中国人感情细腻,但不爱表白。亲子交流也是枯燥无味,孩子很少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孩子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思考问题。
情感教育的首要方面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爱这个世界,爱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学会感受爱,表达爱,体验爱。父母要让孩子大胆的表露自己的感受,用平常心对待成败,这样也会削弱孩子的嫉妒心理,防止孩子容忍别人的成功。
刘海洋知识渊博,但缺乏爱心,他的人格有严重缺陷。?熊伤事件?应该引起中国教育界和所有家庭的关注?天赋?对标准的深刻反思。应试教育让很多少年在最理想的学生时代,把多彩的追求变成了单一的追求成绩。仁爱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但片面、过度的知识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严重偏科、情感荒漠化,只专注于非常狭窄的知识领域,忽视丰富情感世界的培养,导致情感淡漠、缺乏爱,为了实现个人欲望很少考虑后果。
情感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是让孩子学会沟通。孩子遇到困难一般会找谁倾诉?学生更喜欢妈妈;其次,选择朋友;再次选择爸爸。其他人选择老师或者选择不告诉任何人。可见,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仅次于母亲。但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朋友,甚至武断地限制孩子的朋友。父母允许孩子择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能对孩子的学习有益?和孩子选择相同兴趣的家长只有少数(有人选两个)。父母的择友标准会导致孩子交友的怪圈。谁会和比自己差的孩子交朋友?当孩子需要认同、依赖、肯定、帮助或批评时,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当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会焦虑。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朋友和他人沟通,父母还会着急吗?你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方法吗?近年来,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同伴教育。也就是说,同伴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E)调整对成功教育的适当期望。
什么是成功人士?答案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什么是成功的孩子呢?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而是为了身心的成长。
当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出现了什么?跷跷板原理?。中国儿童自下而上的状态就像一个华丽的跷跷板:一边是物质生活?小皇帝?;一方面不能精神独立,获得新生?小奴隶?简单地把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教育强加给孩子,父母双方施压的结果只能是跷跷板断了,孩子人格分裂,体验到深深的挫败感。如果说生活上是父母惯着孩子,那么学习上是孩子惯着父母。孩子想尽办法满足父母的要求,这让父母很贪婪。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往往会经历失败。父母期望过高导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压力大,害怕成绩不好。因为达不到父母设定的高期望而失去信心自卑自责;因为持续的失败感和罪恶感,形成焦虑伴随恐惧的状态,甚至出现考前失眠、考试时胸闷、心跳加快等神经系统反应;有逆反心理,反对所有父母的话,不分对错;家长被动学习,缺乏学习动力。为此,家长要对孩子寄予适当的期望,根据孩子现有的条件,实事求是地制定适当的期望。他们不应该盲目地互相比较,更不应该鼓励别人。
(6)生死教育让孩子对生命负责。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什么是死亡,死亡对身边的人意味着什么,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轻生。比如武汉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为作业没做好被老师批评上吊自杀了。一万所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测试表明,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对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普遍现象,有心理教育工作者呼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死观教育。
和未成年的孩子谈生死似乎太沉重了。长期以来,大人对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和回避的说法。这种结果会不断向孩子传递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让他们觉得死亡是一件很好玩很轻松的事情,还带着一点神秘感。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学习习惯和生活心理的培养,所以在这个阶段实施生死观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在国外和港台,小学生会被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进行死亡教育。老师会通过触摸死者冰冷的手让学生感受死亡,也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再也见不到父母,再也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再也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是所谓的死亡。同时辅以生活教育,老师还会让孩子摸孕妇的肚子,给孩子讲分娩的情况。这些都在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知道生命的价值,才能珍惜生命。在我们的?生死教育?我们要告诉孩子,不仅要爱党,爱祖国,爱亲人,还要爱自己。爱自己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