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记上课不搞小动作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这种不良行为。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纠正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有效。
一、建议法
暗示就是不知道你的意思,而是用含蓄的话语或者手势让人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同学经常做咬铅笔、敲桌子、摇椅子等小动作,纯粹是出于无意识,并非有意扰乱课堂秩序。如果你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他或大声训斥他,很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时候可以用暗示的方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纠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暗示方法可以是身体暗示。比如,老师可以故意走到正在做小动作的学生身边,一边说话,或者用手触摸桌面,或者突然停止讲课,用眼神向他示意,引起他的注意,停止小动作;也可以是口头暗示,比如叫他点名读课文,或者不直接叫名字,只是说第一组的同学注意听课,或者使用课堂规范语言。老师:“睁开眼睛——”紧接着:“仔细看。”老师:“竖起耳朵——”学生:“仔细听。”读课文前,训练学生唱儿歌:“打开书,左手按着书,右手指着单词,用眼睛跑,读单词。”写字前,教唱一首写字歌:“腰直,头直,纸平,脚分开。”。用稳健的笔认真写,一尺一寸记得清清楚楚,写的时候要安静,要安静!“通过这种方式,暗示沉迷于做小动作的学生,他们会立刻理解老师的意思,停止做小动作,把注意力转向课本。
二、激励方法
学生上课小动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减少小动作。比如我在教《小猫钓鱼》的时候,先是媒体给我看了一张会动的小猫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跟小猫打招呼。学生对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正在做小动作的学生也把目光“刷”到了屏幕上。大家对着屏幕上的小猫挥着小手:“你好,小猫!””“凯蒂,欢迎你!“揭示题目后,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看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在这一点上,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别的同学肯定会答,考不考都无所谓,于是又搞小动作。此时,播放文字动画,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有目的地看。让小动作的同学重新把注意力转向课文。每个人都被生动的文字动画深深吸引,就连最活跃的学生也睁大眼睛看着动画,生怕错过任何情节。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注意的对象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动作的现象。
三、游戏方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孩子的主要技巧是把孩子应该做的一切都变成游戏。”大三学生也有很多学龄前儿童的特点,他们还是愿意通过游戏来获取知识。如果长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做单调的工作,会造成大脑皮层的疲劳,降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难以保持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做小动作。如果让他们在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疲劳,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插入一些游戏活动,让小动作被游戏代替。比如学习拼音或生词时,我组织学生玩“寄信”游戏。请一名学生作为邮递员走出座位,用拼音投递一封信。大家拍手唱道:“丁玲玲,丁玲玲,邮递员来送信了。你寄了什么信?拼音(生词)信寄出。”收到信的同学走上讲台,手里拿着卡片,给大家念卡片上的字。读对了,最下面的同学说“对,对,是X”,读错了,下面的同学纠正:“错,错,不是X”。你收到的信是x”你还可以玩一个“呼召”游戏。(将字母卡或新单词卡放在黑板上,并编号。老师问,“谁是第一名?”或者“XXX几号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1号,1号,是X吗?”或者“XXX是1。“读课文时,组织学生玩雪球游戏。请做你人生中的第一个雪球,读一遍课文,看完找你的另一半。剩下的同学用手搓着雪球,一起唱儿歌:“滚,滚,雪球,滚给谁,一起念。然后,第一个学生和他的伙伴一起读,等等。)“雪球”越滚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读课文中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不仅降低了学生做小动作分散注意力的概率,还将学生的兴奋度提升到最高点,促使做小动作的学生第一时间加入游戏,及时纠正做小动作的不良行为。同时,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愉快的享受,有效地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第四,目标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我上学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学习”等学习目的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上课做小动作的不良行为。
一方面,通过学生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使其有所感悟。比如,学完所有汉语拼音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有拼音的书。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要进一步引导他们阅读内容简单的报纸和书籍,不断从这些书籍中获取知识,让学生逐渐明白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长大成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以情感动。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从事社会各种职业的人所做出的贡献,如:老师教我们学习,医生为我们治病,警察为我们维护公共秩序,清洁工为我们美化环境...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介绍父母亲人的工作,表扬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让孩子深刻地明白,只有学习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类做贡献。并且让学生主观意识到,上课经常学做小动作是非常有害的。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能主动纠正学习过程中做小动作的不良行为。
动词 (verb的缩写)模型法
榜样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模范和行为规范的典范,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树立典型可以激励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老师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关于专心学习的故事。比如陈毅小时候,学习特别专心,把墨当饼吃。毛泽东小时候,为了训练注意力,经常故意跑到热闹的菜市场看书。“头悬梁,锥刺股”,“挖墙脚偷光”等等。讲故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对孩子的思想、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老师要随时随地在班上做出表率,比如:“某某同学坐得真好,老师就看谁能像他一样。”“某某同学能坚持到现在,没有做出一点姿态,进步真的很大!看看还有谁和他一样。”等一下。这样,孩子就会一直想:我应该向哪个同学学习,受到老师的表扬。并意识到为同学树立榜样是光荣的。当学生明白“三心二意”是小猫抓不到鱼的根源时,我趁热打铁:“你想想,你也有像小猫一样的三心二意吗?”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自己的不良行为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明白上课做小动作,听课不专心会影响学习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说说身边学习非常专心,上课从不小动作的好榜样。用这种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立刻行动起来,从中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的确,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好榜样学习,尤其是那些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孩子,他们也强烈希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不及物动词评估方法
一个人良好行为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纠正不是短时间两天就能完成的,在实践中往往会反复,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克服外界干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往往会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或转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方案,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三个方面:老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对于爱搞小动作的学生,表扬和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首先是教师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安静地坐着看老师讲课,老师应该对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学生能专心做作业,老师应该马上表扬他:"你进步很大,作业做得又快又正确。“课后根据表扬和批评的数量加减分。
其次是同行评价。由小班干部和部分普通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每天记录行为不良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评价小组的成员看到这些学生的优点。
再次是自我评价。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接受法律法规。你可以在一个每天经常做小动作的学生的桌子上放一张纸,让他给自己的行为打分。在实施之前,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能有所隐瞒。如果他们发现情况不一致,就会加倍扣分。比如:根据你们班小动作的数量和程度扣1 ~ 2分;对于良好的学习行为,如果能专心听课,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一段时间内很少或不做小动作,会根据性质加分。在一天的学习结束时,每个孩子将根据他的分数获得奖励。凡是行为习惯好,有进步,改正缺点快的同学,都可以被授予小红花,小红花会被放在光荣榜上,促使他们互相模仿。逐渐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对小动作说“再见”。
总之,尽早纠正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不良学习行为发现得越早,越容易纠正,形成的良好行为也越容易巩固。要做到不搞小动作,还得靠孩子多次练习,还得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及时进行检查监督。在课堂上练习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小动作会逐渐减少,以至于最终逐渐消失。这样既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又能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