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化、互动化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实现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信息技术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其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在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也这么认为信息技术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必然会发生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理论”到“计算机工具理论”,再到现在提出的“信息素养”,这恰恰是人类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
1.获取信息的能力。我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查找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介,如网络、书籍、报纸、电视等,收集所需信息。,还是通过我自己的调查和走访。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筛选识别自己需要的信息,判断其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处理的能力。综合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同类信息,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存储,简明清晰地传递给别人。
4.信息创新能力。在信息处理中,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关联性、规律性的线索,也可以从表面现象中分析事物的根源,得到创新的信息。
5.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合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我可以通过网络等平台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
第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习的工具融入到实际任务中。比如微软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完成一节课小报的形式来教授。微软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可以通过完成通讯录等形式进行讲授。,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比课本上的知识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学生喜欢贴近生活,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的。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好的学生认为上信息课是在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课是休息课和趣味课。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自主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教学中这样做。首先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什么教学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广泛的知识,但是从课本上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语言方面,作者的生活,写作的历史背景,文章的意境都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方面,通过线、面、图形的直观游戏,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解题思路,枯燥的数学活了起来。其他课程就不用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谈谈我在整合方面的体会。
我所说的教训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本课建立在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对互联网有感性认识,能够快速搜索相关信息,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重点介绍如何将本节课中找到的信息应用到日常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从这方面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重点,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完成任务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平时各学科的进展情况,有目的地选取一些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有趣内容,设置几个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任务并扩大其资源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展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言: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江洋先生;物理学: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在健康中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学: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到两个高水平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门学科,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在网上检索资料,下载下来,最后小组成员一起汇总资料,扩充到资源库中。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和研究,让学生积极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每个小组交换结果并互相评论。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做得不错,发现的内容新颖丰富,大大拓展了大家的知识面。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原因,许多学生仍然有许多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上。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更多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这门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上,并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相融合。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发现和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和交流信息,最终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课后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话题,比如环保、旅游等。科目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题目为主,初中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科目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科学习的框架。它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以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活动的形式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题过程,将多学科知识、知识与经验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来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研究计划的形成、计划的实施,到最终任务的完成,学生都是独立的,而教师只是在选题、收集和分析材料的方法上给学生一般的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会更加开放灵活,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觉得这是现在学生所缺乏的。可以说可以改变整个传统教育方式,是学生和老师的梦想。
总之,作为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的主导课程学习模式,也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