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健全运动的强大源泉。”由此可见美育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包括各种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美化和美育活动。然而,在课程审美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于音乐、美术等,而未能认识到或注意到其他学科也可以而且应该挖掘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的美育任务更加义不容辞,它的作用可能更加重大和深远。语文美育能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密切相关,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德育只有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实现。“德育”的提法不错,“文道合一”的观点早就有了,如韩愈的“文载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1游记都教过,所以总结为:“此文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应该怎么做?..... "这就算你完事了吗?学生真的受过良好的教育吗?况且语文有自己的特点,诗文似乎不是充满了“道”而是充满了“德”,给所有作品贴什么标签都不合适,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但是,有1个因素可以贯穿诗歌和散文的始终,那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风光、人文语言等非常丰富,反映这一切的作品和文章也是丰富多彩,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上一首诗来恋爱”,仔细品味诗意的自然,欣赏不同性格的人物,体会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深刻的人生哲理,欣赏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各具特色的作品的艺术美,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美...总之,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受和认识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会使他们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内心深处产生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发生质的飞跃,更好地实现德育所期望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实业家。一位科学家曾说,正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散文,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洁净和美好,决心投身于祖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这是美育的伟大成就。本文教学中德育的本质是美育。只有这样看待问题,并付诸实践,语文学科才能既具有“工具”的特质,又获得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是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环境教育。他说“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体现了沉默的领袖。一幅名人画像会磨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会使学生沉思,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会激起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可以陶冶和感染他们的精神、道德和情操。作为一门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它对人们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灵有着深刻的震撼。同时,语文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是主导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发挥全面而深刻的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进受教育者在理性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上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灵与肉同体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深化和加强人文精神、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他们的情感诉求,为知识信息增添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和谐、温馨的心理和责任感氛围。要尽量让学生有亲切感和享受感,让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的融合,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得到转化和培养。

(一)形象美蕴含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精神美。

“情”是包含在文本内容中的,“境”是文本内容形成的全貌。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孩子通过感官接触到丰富而真实的氛围,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叙述、精彩的画面、直观的表现和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让孩子在进入状态时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教育。

用插图和视频展示美。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绘制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适当引导孩子看图,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的好感。比如《顾靖》就是一篇文字优美,意境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让孩子先读课文,然后我引导学生按顺序欣赏课文中的插图:村东的古井,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载体。这些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放松、陶醉,真实地感受到了家乡。

用音乐来渲染,营造美好的氛围。在教《小桑迪》的时候,我背诵课文,播放抒情音乐,让孩子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验小男孩美丽的内心,被美好的形象所感染,从而萌发一种学习人物内在美的激情和行为。

用语言描写渲染美。教师在理解课文情感的基础上,使用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适当配合一些肢体语言,也能引起孩子的有效感知,与课本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

(2)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文字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文字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把课文中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的审美意象,使感官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来品味语言的美,逐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触摸春天》中,作者画了一幅“盲童在叶茂中花前月下”的画。他用“触”字写出了盲童对触春的感受。作者描述了春天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和盲童如何从静态到动态触摸春天。细心欣赏还能诱导学生把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激情。

(3)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读,去沉思,去体会感情的美好。

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白,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在文本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 *,而阅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情感之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多媒体课件,学生喜欢参观迷人的海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市场。最后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经历,有的说,杭州真美!有人说我很想去杭州看看,也有人说杭州的西湖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说话,兴奋和自豪溢于言表。

第二,结合实践,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语文教学手段,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品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都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练习是必要的,也有广阔的操作空间。

汉语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独特的汉语环境。语文一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会立刻活起来。比如聆听音乐之美,发现绘画之美,欣赏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从内心获得,应该运用到笔端。反过来说,都是提高审美情趣的方法。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好的世界,在感受的同时,用情感的依恋来建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和描写入手,这其实是审美情趣和美感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习、准确的审美取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回应,如何评价,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品味。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审美取向不确定,审美趣味肤浅,容易随波逐流,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培养美感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变日常态度为审美态度,变科学分类标准为审美分类标准。按照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就不再是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顽强地挺立着,就像北方农民的化身。因为这种理解不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超越格式塔的情感与事物的相互渗透,它把事物从理性世界搬到了理智与理性交融的世界。这种美感让一切都闪耀着美的光芒,无生命的东西也有了生命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性格和情操。有了对美好世界的感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能渐渐地依附于声、形、色、情。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作。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味。

创造美靠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美是美育的更高境界。小学生不仅具有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而且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还具有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的学习情况,安排学生开展一些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表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是欣赏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读者仿佛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其语言的情感色彩,再通过朗读时的语气、姿势、表情再现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感受。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初三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和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么漂亮的文章还需要更多解释吗?这时候,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的分析,不如让学生带着表情大声朗读,体会其中的美。所以我指导学生大声朗读,按名字,一组一组地。在朗读的同时,要适当指导他们,提醒他们欣赏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通过自己的阅读再现北大荒秋天的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

第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对阅读感兴趣,抓课外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积极的需求。

(2)读好书读好书,审美悄然产生。

居里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社会。一本好书是一个好社会。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其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故事激励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学生才能从好书中受到劳动之美、性格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和培养,才能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中萌芽。

把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说出你的想法,表达你的想法。一个人的言行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了他的精神面貌。作者写人,就是通过对人物的所思、所言、所行、面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阅读时,要把握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描写来体验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精神面貌,感受人物和作品的美。

抓住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默读,也就是默读。默读更有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要让学生读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子。通过眼、口、脑、耳把无声的文字读成响亮的语言,让学生同时拥有多重感官,有助于记忆精彩的句子,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之美、人物之美、文字之美。

把握意境,想象阅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更注重意境的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强烈的情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读下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激发读者的思维,使其产生想象和联想,获得审美体验;有的在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故事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意志的空间,让读者去欣赏、去分析、去感受。因此,在阅读这部分作品时,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发展合理的想象力,让自己进入状态,与作者产生* * *声,从而感受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美。例如,在教授“台湾省的蝴蝶”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树木和鲜花之间,在岩石和溪流的岸边跳舞,就像一片片彩霞在空中飞舞。”“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淙淙,古树参天,野草葱茏,鸟鸣花香,环境十分幽静”这几个字拓展了想象空间,通过加图的方式展现出脑海中所能想到的蝴蝶外貌及其周围环境,让原本单调的由三个人组成的板画突然活跃起来,各种大小不一的蝴蝶出现在黑板上,形态各异,颜色各异,飞舞姿态各异。学生的审美兴趣被激发,在平淡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审美对象的外观、品质、色彩,还有画面中蕴含的精神美。

抓住概念和布局去阅读。小学生的口语知识或者作文往往很直白,老师总是感叹学生的口语和文章写作能力不清晰或者文章策划能力差。事实上,学生缺乏知识和锻炼。课后阅读时,要让学生看前面后面是怎么写的,开头结尾是怎么写的,这篇文章的思路和布局是怎么读的,平时是怎么布局思路的。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优美的措词、生动的形象、深远的意境,还要有巧妙的布局和独到的见解,从而感受阅读材料的结构美,提高审美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美的创造?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以下三个步骤:1,引导观察;2.激发讨论;3.完成创作。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去发现人和事,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第二天去上课,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因为学生有前一天的准备。所以说话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有的说妈妈漂亮;有的说XX同学的灵魂是美好的;还有人说家里一盆花很美。通过启发性讨论,打开学生思路,创作热情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完成美的创造。

第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美育,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文化教养不同,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性格、需求、爱好和情感体验,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美了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崇高的道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恶的事物。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审美活动时,不忘“教书育人”,引导他们及时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也存在于童话中,讲述童话,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听健康的童话和故事,对其语言学习、品德修养和美感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习惯都有很强的模仿性。讲童话和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形象丰富他们心灵的过程。孩子心中美的形象更多了,欣赏美的能力增强了。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童话故事。

(2)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比较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认同。小学语文课文中,往往有两个事物或现象,一个是美的,一个是丑的。教师要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美与丑的本质区别。例如,“美丽的公鸡”这一课讲的是一只美丽的公鸡。它被比作啄木鸟、蜜蜂和青蛙。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蜜蜂忙着采蜜,青蛙忙着抓害虫,都没有公鸡漂亮。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就问老马。老马告诉它:漂亮不仅要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早起为人们打鸣。这是一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做两个比较:一是把喜欢吹嘘自己漂亮的公鸡和喜欢助人为乐的啄木鸟做比较,看谁的行为漂亮;二是对比公鸡之前的表现和他后来的表现,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种比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融合,努力提高我们欣赏和理解美的能力。只有这样,美育才能贯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潜能,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获得一些感悟,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