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首先,年轻收敛的问题再次被提出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联邦独立才短短几年时间。如果孤立地研究近几年的俄罗斯教育,会给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因此,在讨论俄罗斯幼儿教育衔接问题时,本文意在回顾其历史形成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在前苏联的教育中,第一次大规模集中解决幼儿衔接问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这与维勒鲁学派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推行和渗透以及儿童入学年龄由八岁改为七岁密切相关。由于学龄的提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应倾向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的A π Usova为首的科研小组对幼儿园大班引入系统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的适宜性以及成人直接影响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园教学,形成儿童在小学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技能和习惯的前提,降低他们从学前阶段进入学校阶段的斜率。于是,作为解决幼儿衔接问题的重要措施,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着前苏联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在这里,幼儿园是否适合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应该肯定的是,乌索娃等人并没有简单地把小学的一套做法搬到幼儿园,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体系。
第二次解决幼儿衔接问题是在69年前,苏联小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之后。由于小学教育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学制的缩短,学生负担明显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A . B . Chabaologetz等人也探讨了如何将小学语文和数学的一半教学下放到幼儿园6岁班的可行性。实验的结果是,6-7岁的幼儿园预备班作为零分班,在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被正式纳入小学体系。
不难看出,以上两种解决幼儿衔接问题的方法,重点在于使学前教育适应小学的要求和变化,从而解决问题。虽然儿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小学生活(如注意力、纪律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其自身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已经退化,学前儿童特有的言语和动作类型,例如游戏活动和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被排除在外(他们要么让位于作业教学,要么自学),在其内容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学科的痕迹, 其中不仅表现在大班和预科班,也表现在小班和中班),而儿童的发展规律被人为扭曲,成为不得不用学前形式代其生活的小学生。 显然,用这种超前功利的方式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片面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独立后,随着政治经济领域西化政策的推行,教育领域出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趋势。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各种类型、各种倾向(有的侧重智育,有的强调美育)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层出不穷,学校对未来学生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有些人认为未来的一年级学生应该学会流利地阅读、写作和掌握计算技能,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接受纪律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结果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提出了在国家教育标准上建立儿童与幼儿之间联系的现实问题。
俄罗斯联邦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在总结过去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教训,面对现实问题时指出,妥善解决幼龄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其内涵,即融合是一个双边的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对孩子人格培养的奠基作用是其他教育阶段不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正是学前教育的成果为孩子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学前教育的连接器,不应该把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上,而应该“快速掌握”学前儿童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研究者认为,对衔接的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学校准备的实质
俄罗斯专家指出,实现老少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在一开始就确定儿童准备学校系统教学的实质。过去已经有很多关于儿童入学准备内容的研究。有人认为,学习活动的形成是儿童为上学做心理准备的实质;也有人认为学校准备主要形成孩子对大人、对同龄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还有人认为入学的心理准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般发展,自觉管理自己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俄罗斯A B Chapoloetz“学龄前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分析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他们对国家层面儿童入学准备本质的理解。他们认为,孩子的入学准备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一般准备是指儿童入学前身体、智力和个性发展的适当指标,而特殊准备是指既能保证儿童阅读和计算的初步技能,又能影响其一般发展的学校科目的准备水平。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
先说一般准备。
在一般的备考中,儿童的身体发育指标占有重要的位置。这通常包括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身体和大脑的工作能力。有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儿童入学积极性的鉴定。这里所说的成熟是指孩子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发展水平。确定“不成熟”的依据可以是身体发育的某些方面不达标,如骨骼系统、身高体重不符合年龄标准,或者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身体负荷承受能力差。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项生理学和卫生学研究揭示了在不同年龄适应学校的“成熟”儿童和“不成熟”儿童之间的比例关系。数据显示,儿童6岁发烧的比例为49%,6岁半为68%,7岁为87%,7岁半为98%。在男孩和女孩之间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差异:在女孩中,5-5.5岁和5.5-6岁的成熟儿童数量大大增加,而在男孩中,这种增加通常延迟半年,即5.5-6岁和6-6岁。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区别对待。上述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入学年龄是7岁。
儿童对学校的人格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为的随机性,与周围人交往的水平,自我评价和学习动机的形成。
行为的随机性是指根据成人有意识地提出的目的,并理解学习情境中设定的条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
交往形成水平是指儿童在生活的主要领域中对成人、同伴和自己的定位。研究表明,与活动内容(如* * *游戏和建构活动中的角色分配)的竞争-合作(常规游戏中)交流,非常有利于儿童理解和考虑同伴的行为和立场,有助于儿童从自我中心逐渐过渡到以自我为中心。在儿童与成人的非情境性人际交往中,儿童准备入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接受成人为师,并愿意服从他的指令。在对待自己方面,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活动和结果也是衡量幼儿学前后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教育实践中,对学校人格的准备主要体现在解决同一任务的热情,关心并乐于帮助同伴,遵守纪律,有遵守规则的需要,在活动中表现出顽强的精神。
此外,在与学校准备相关的个性发展方面,需要强调形成综合学习动机的意义。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期望与他人交往并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动机;2}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认知动机和认知新事物的积极需求;3)与克服困难和帮助他人相关的道德动机(责任感)能带来快乐。研究表明,后一种动机的形成在激励儿童从事必要的但不吸引人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智力发展方面,衡量儿童是否准备好入学的中心指标是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逻辑思维的形成水平,以及对认知活动(指分类、概括、举例和模拟的技能)、母语和语言基本形式(对话和独处)的掌握程度。
在学龄前时期,许多智力任务是在图像水平上解决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以直观的形式理解问题情景中提供的条件,学会将给定的任务与实际条件进行比较,找出解决方案,进而检验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儿童逐渐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初步图式和概括表征,表现出理解事物一般原理、联系和规律的能力(这是掌握科学知识和形成逻辑思维的基础)。比如在认识自然中,孩子掌握了身体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形状与功能、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但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在这里总结的特征仍然是生动的,并依赖于对物体及其替代品的实际操作,这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类物体和图形模型的结构并加以运用。在完成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孩子开始明白他的观点不是唯一的,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研究表明,掌握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前提是从自我中心逐渐过渡到自我中心。
学前教育在儿童形象思维方面的成就,将儿童引向了逻辑思维的门槛,但在学前儿童的智力结构中,情绪仍然对调节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情绪——形象思维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已故儿童心理学家A·C·维果茨基认为,激情和智力的结合不是思维的弱点,而是一种独特的特征,它帮助儿童解决了对高水平概括的广泛要求,而不诉诸于逻辑思维的任务。在这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孩子投入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情绪中,而不会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
在对学校的智力准备中,还包括作为创造基础的想象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潜力的儿童有强烈的独立认识新事物的意向。他们会开展自己的探究活动,建立教师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与合作。他好奇心强,好动,有创造力,不仅能完成大人交给他的任务,还能自己提出新的任务。研究表明,虽然想象力的发展与开学时阅读、写作和计算技能的掌握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孩子以后的整个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影响。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现在已经很受重视了。
此外,语言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孩子在学校能否顺利学习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区分了语言发展的三个方面:结构、功能和认知。到学龄前结束时,儿童已经掌握了语言的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在各种场合使用不同功能语言的规则(用于与周围人交流的语言,用于认知活动的语言,用于计划和组织独立活动的语言)。儿童对语言结构、功能和语言形式(对话和独白)的掌握,是在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对语言现实的初步认识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这里所说的语言现实意识包括语言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句子的词汇构成,词汇的语音和语义部分,词汇的形式和语义的关系,语言的语法正确性,连贯语言的结构等等。在发展语言的专项作业和其他类型的活动中,儿童形成了语言最重要的属性——随机性,即儿童能够在大人与他们交流时自由地理解语言,有意识地分析学习作业中包含的言语信息,清晰地、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决定孩子在学校成败的重要因素。
另外,连贯独白语言的发展也很重要,这说明孩子已经可以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了。我独立使用语言和所有认知发展的成果。对话的发展证明,儿童已经能够与周围环境建立相互理解,与老师和同伴建立平等关系。讲故事,向同伴解释游戏规则,表达自己的想法,督促他人,这些都说明孩子的语言发展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水平。
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孩子们上学的一般准备。现在说一下专项准备。
所谓专项准备,是指掌握文化基础知识(阅读、写作、数学)和简单的学习活动(根据活动的上下关系区分任务,知晓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任务进行计划和检查,掌握工作的大致速度和节奏)。
事实上,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的形成中,无论是儿童特有的活动类型,还是专门的知识领域(阅读、写作、数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专项备考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知识:1)将来小学再用的知识:2)对儿童一般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知识:3)满足儿童对这一现实领域的天然兴趣。根据这一思想,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化导入教学法,其原则是将阅读、写作和数学统一为一般文化技能。阅读和写作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同步过程。其中,首先是充分调动儿童所有的功能系统(如听觉、视觉、发声器官、运动器官),其次是在所有可行的儿童活动类型中进行这种教学,如唱歌、演奏乐器、建构活动、写诗、表演、绘画练习等,使儿童形成这样的重要素质,如写作时必要动作的协调性,节奏、速度、旋律、空间的定向性。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儿童与同伴之间丰富的对话,如讨论相似的任务、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配角色和角色转换等。这种教学方式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聪明能干(能够与他人合作,避免过程中的冲突)。
掌握学习活动的简单要素也是如此。一系列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发展的核心是意识和随机性。这些本质上都是新的心理形成,主要出现在学前后期。它们形成于儿童的特殊家庭作业班,以掌握识字和数学以及其他活动,如游戏、绘画和建筑活动。例如,在根据条件和模型的建构活动中,儿童参与提出任务,规划和检查自己的活动,寻找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场合。再比如像记忆这种心理功能,在学前后期也有任意属性。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孩子都会遇到一个任务——记忆。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用已知的方法和自己发明的方法去实现和记忆自己想记忆的东西。掌握这些技能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A B Chabaolozetz的“学前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于孩子的入学准备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与其说是通过预备班或严格的教学进行的,不如说是整个学前时期丰富有趣的活动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主张的是A·B·Chabaologetz提出的“丰富儿童发展,而不是加速儿童发展”的思想。
第三,实现青年趋同的双边措施
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解决青少年趋同问题是一个双边过程,需要两个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但是在传统教育中,他们的工作往往是脱节的,或者说在衔接和学校准备方面,他们认为那只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事情。显然,这是有失偏颇的。比如,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缺乏衔接: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健康,促进其体力、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小学的工作重点是形成儿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的实践技能和学校式的行为(虽然这也很重要)。由于小学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在孩子入学时没有采取必要的过渡措施(研究表明,即使在顺利的情况下,孩子也需要半年时间来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在学前时期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如认知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热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儿童期特有的活动类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突然改变,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焦虑增加,情绪不稳定,影响睡眠,身心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生活的恐惧。调查表明,这种现象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存在,但现在由于提倡多元,缺乏统一的教育要求,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俄罗斯A B Chapoloetz“学龄前儿童”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两个阶段教育的融合与连贯。他们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幼儿教育的凝聚力。
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协调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教育标准中规定的儿童个性的全面和一般发展,使儿童的所有生理和心理潜能在学前时期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他们为学校学习做好一般和特殊的准备。初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除了掌握阅读、写作和数学方面最重要的学习技能和形成学习活动之外,继续促进儿童的全面和一般发展,同时考虑到儿童不断增长的可能性和学校生活的特点。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和养育的过程都要服从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即发展他们的特殊能力(交往、智力和体力)、创造力、独立性、责任心、行为的任意性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是丰富小学教育内容,包括:
1)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各种创造性类型的儿童活动(独立游戏、戏剧表演、技术艺术模拟活动、小实验、语言创造活动、音乐舞蹈即兴创作);
2)在教育内容中丰富地理、历史、地方志等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理解兴趣,满足他们对实践活动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对周围环境(学校园林、街道旁花卉、教室)的关注和责任感;
3)丰富美育课程和艺术活动的内容,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内容之一:通过参观和观察博物馆、展览、艺术家工作室、音乐厅、剧院和图书馆,吸引儿童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孩子的一般文化素养(扩大孩子的信息量,培养孩子的感知和感受力,形成孩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但是,在小学阶段拓展有助于孩子一般发展的教育内容,并不是以牺牲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为代价的。破坏通识与技能的关系,只会导致学生文化水平的下降。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增加课时,而是延长小学的学习时间。
三是改进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幼儿园有严格规定的教学(比如作业课坐着不动,按照学校风格安排座位,举手回答问题,纪律日被叫停的创新发言);
2)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在学校体育课、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过程中的运动热情;
3)运用多种“非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幼儿特有的活动类型、跨班级跨场地活动、小班教学、组织合作小组活动等。
4)运用循环法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保证“温故而知新”,为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条件;
5)确保作业(在全班和不同班级)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独立活动(游戏、艺术、建筑活动等)相关。);
6)在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发展的物质环境;
7)激活孩子思维、想象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广泛,如教学中的问题构成、发散性任务、带有各种“正确”解法的开放性任务等等。后一种方法特别适合小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解决某一类习题的具体方法。开放式任务与封闭式任务相结合,是提高儿童认知积极性、激发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条件;
8)游戏应在小学尤其是教学第一年广泛使用,为孩子顺利进入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当儿童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表现出创造力、想象力和责任感时,就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
9)改变幼儿在幼儿园作业和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形式:保证幼儿有机会与同伴面对面交流,与同伴互动,向同伴学习(不仅仅是向大人学习);保持儿童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建议,保留自己的错误。因为正是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分配角色,转换角色(如写作、阅读、检查)。结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聪明能干:
10)无论是在学前机构,还是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形式都应该占主导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格尊严感以及对成人的尊重和信任。
以上,我们大致介绍了俄罗斯联邦解决青少年趋同问题的新动向,从中可以看出新措施与传统做法的几个明显区别:
1}新措施强调幼儿衔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双边过程,提出了学前和学校阶段统一规划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必要性:
2)为识别儿童的学校成熟度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也为我们区别对待儿童的入学年龄,根据国情制定儿童的入学年龄提供了参考:
3)强调学前教育价值的重要性,反对入学后牺牲学前利益换取短期学习收益的做法。认为孩子的入学准备不能只靠开设预备班和进行类似小学的教学来组织,而应该是整个学前时期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结果(包括发展语言和数字概念的专门作业课程,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4)探索儿童时期的特殊活动在为儿童入学做准备方面的潜力,如定期游戏和各种儿童艺术创作活动等。
5)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取代了幼儿园作业和小学课堂教学中成人直接影响儿童的传统做法。
在笔者看来,纠正因引进前苏联幼儿园教学而带来的教学膨胀倾向,重视学前时期自身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寻找更科学有效的新探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但上述措施的有效性有待教育实践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