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训练活动计划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提高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上进、乐学、合群、自信、独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结合近年来我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研与实践,我们认为,要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小学教学的内在机制和小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充分构建和优化教育环境。
第一,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当然也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同时也是中队辅导员,每天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体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三位一体”的教育,从而形成一个课程教学渗透、现场层面日常工作和活动相结合、综合与个别教育互动的较为完整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运行体系。
该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融入班级集体建设
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引导全体学生形成班级集体目标来发展学生的个体心理:这个目标旨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凝聚力,增进优秀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因为一个好的班集体建设可以美化集体生活,激励全体学生,让集体像一个大熔炉,可以影响和感化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2.丰富班级活动
有活动才有生机、活力、发展。将心理咨询渗透到班级活动中,不仅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也提高了咨询的质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心理的实践和发展,这是一种更自然、更完善的实践和发展。
3.发展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和相互交流的主要空间。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积极创造和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培养和灌输隐性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展示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4.优化班级管理
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少地约束、限制和压制人。优化班级管理,要在实施民主管理中培养民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在情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在有形管理中发展无形管理。
5.构建班级教育合力。
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文化素质都是在课内外、校内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包括家庭、社会在内的课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
建立一个整合一致的班级教育,共同进行心理辅导,靠的是班主任的智慧和技巧。
6.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一个班级稳定的、完整的、有特色的集体氛围。班风需要以班级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道德、作风来形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一旦形成,就能对班里的每个人产生一种更加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无形的、被激活的。建立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美好的时空,召唤出一种蓬勃的力量。
第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多元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物化工程。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首先要建一个基础工程。这种基础项目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些设施,又可以不断开发新的活动阵地,如:
1.让校园的墙壁、窗户、黑板、花园成为“沉默的心理咨询老师”。
2.随着学校园林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打造“快乐花园”、“舒适画廊”、“交心亭”、“交心室”。
3.形成校园学生心理咨询“一站式”服务:心理邮箱——心理热线(电话、网站);心语指南(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
在这些阵地的建设中,“快乐花园”、“心连心小屋”要真正具备“快乐小屋”的功能,让想要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感受快乐、体验快乐、释放烦恼、消除烦恼;从中获得快乐的自助、互助和其他帮助。“心理热线”要不断延伸和畅通,成为“宽带网”。是老师和学生或者班主任-学生-家长之间的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师生交流、电话、网上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体或集体相结合的局部性和个体性。“心理热线”注重保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也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主体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要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生活在这个文化世界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活动。
1.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活泼、互动联动的活动。活动课可在班会、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周会、晨会中开展,有条件的可纳入校本课程建设。根据需要,可以布置在室内室外、校内外。活动课体现了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讨论、分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训练和测试,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目标明确,精心准备,内容明确,步骤具体,技巧得当。心理活动计划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班级、发展趋势和预防要求慎重处理。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几个心理活动课。与之相比,参与人数较少,一般在8 ~ 12左右。活动形式较为简单、轻松、灵活,活动时间一般在课后、晚上或周末进行。场地的选择也很自由,包括在老师和学生家里。活动的主题也更加集中,参与者也更加具体,比如班主任或者班级,团队干部,单亲家庭的学生,贫困学生,或者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了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心连心沙龙更注重心灵交流,情感体验,加深理解,获取知识。
3.心理教育小报
心理教育小报可以是小学生办的“手抄报”,班级里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级墙报、黑板报开辟专栏。《心理教育小报》由学生自编自办,旨在让学生交流内心世界,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讨论学生心理问题。班级心理教育小报可以“走出”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并与学校广播和小电视台相结合,丰富校园媒体和校园文化内容。作为一份心理小报,双胞胎还可以借助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功能,开办心理画报和心理漫画,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4.心育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此基础上,雏鹰行动重点在小学生中开展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心理剧
心理剧包括心理儿童剧、心理小品、心理故事会、心理训练练习等。心理剧的素材来自学生。心理剧的写、编、演、看、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扮演支持、帮助、辅导、组织的角色。同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或者让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表演,更具有娱乐性的“教学”功能。
6.《心灵日记》
结合小学生写日记和周日记,鼓励学生写“心日记”(周日记)。“交心日记”有学生的心理宣泄和排解,也有心理认知和感悟;它是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是能展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通过浏览学生的“心灵日记”(在学生愿意自愿提供的前提下),班主任可以连接学生的“脉搏”,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感情。
7.“心里话”
“交心话”就是班主任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冲击。班主任的“肺腑之言”可以出现在学生作业本修改的评论里;可以在"学生质量报告"中出现操行意见;可以出现在“家校联系卡”中;也可以是老师专门设置的“心里话”卡片(老师做的卡片更好)。“推心置腹的话”要抓住时机,比如学生表扬奖励的时候,困难受挫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学生出生的时候,毕业上学的时候等等。要选择合适的温度,把握好温度;击中要害,引起震动。“发自内心的话”要强调情感和文学形式,可以是诗词、名言、字画。它可以是一个小工艺品。总之,它能以“美”和“爱”激活学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大放异彩,成为学生渴望获得的“宝藏”。
“校园文化”的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无止境的。尤其是“软件开发”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和智慧。同样,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每个老师都是开发者、建设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