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牙病是一种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疾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口腔牙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将龋病列为世界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口腔和牙齿疾病非常常见,尤其是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和咬合不正。口腔和牙齿的健康不仅影响人的发音、语言、咀嚼和消化,还影响人的面容、容貌甚至身心健康。1983年全国城市儿童普查期间,龋齿发病率在95%以上,即每10名儿童中有8人患龋齿,平均每个儿童龋齿4-5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牙病越来越重视。如果从童年甚至婴儿期就注意防治,牙病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婴幼儿的父母和年轻朋友掌握牙病的预防和保健,让他们健康成长。

1.人的一生能长出多少对牙齿?

人的一生应该有两对牙齿。第一对叫乳牙,第二对叫恒牙。

乳牙20颗,恒牙28-32颗。牙齿按照一定的位置生长在牙槽骨上,形成牙列。

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咀嚼、发音、美容。

二、宝宝什么时候出牙?

无论是乳牙长出,还是恒牙被替换,医学上都叫牙萌出。宝宝出生后6个月左右,下颌中切牙开始萌出,然后是上颌中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切牙,最后是第二乳磨牙,乳牙在2岁左右全部萌出。

虽然宝宝乳牙的萌出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每个宝宝的发育和营养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早一些,有的可能晚一些,只要在1岁以内萌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宝宝1岁以上,仍然没有萌出牙齿,就应该去医院检查,确定是否与某些全身性疾病有关。如果宝宝患有佝偻病(俗称佝偻病),体内缺钙会影响牙齿的钙化,乳牙的萌出也会晚一些。

三、出牙和换牙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婴儿6个月大时开始出牙。此时宝宝流口水,要用软布擦干,否则容易引起皮肤病。因为牙龈发痒,婴儿喜欢咬和吮吸手指。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平静下来,就用奶嘴吮吸宝宝。这是一个坏习惯,应该停止。因为橡胶奶嘴长时间卡在宝宝口中,会造成口腔上颚拱起,使日后萌出的牙齿向前突出,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出牙期间,应将干净的纱布和棉签蘸苏打水溶液擦拭孩子的牙龈,有助于出牙。

少数孩子在出牙期间反应较大,会出现精神焦虑、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情况。这些都是暂时的症状,过几天就会好的,不用担心。对于出牙期的婴儿,除了保持口腔清洁外,还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牙龈上有感染,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涂上3%的碘甘油。

孩子到6岁后,乳牙会陆续脱落,被恒牙取代。6-12岁是换牙期,期间要注意以下问题:

1.恒牙很难萌出吗?乳牙过早脱落时,儿童习惯咀嚼、舔牙龈,使牙龈坚韧、肥厚,恒牙难以萌出。出现这种情况要去医院治疗,有的需要拍x光片来决定是否切牙龈,以减少阻力,使牙齿顺利生长。

2.乳牙是否晚脱。乳牙脱落到一定时期,如果应该脱落而没有脱落,很容易阻止恒牙在正常位置萌出。最常见的是下前牙长在乳牙舌侧,上前牙长在乳牙内侧,看起来像双层牙。这时候要尽早去医院,把脱落较晚的乳牙拔掉,为恒牙的生长腾出空间。否则下牙排列不规则,上牙位于后面,很容易上下牙形成“覆地之天”。

3.6岁长的恒磨牙是否蛀蚀。6岁的恒磨牙称为第一恒磨牙,也称“六岁牙”。这个牙位和牙列中间起着一生中最重要的咀嚼作用,要特别注意保护。因为长得早,有结构缺陷(如沟多而深,容易滞留食物),又因为小时候不注意刷牙,喜欢吃甜食,所以容易龋齿。一旦腐烂,就要及时治疗。

4.最后一颗乳磨牙是否过早脱落。第二颗乳磨牙是最后一颗乳牙,应该在12岁左右脱落,第二颗双尖牙(恒牙)应该在这个位置长出。第二乳磨牙常因龋病过早脱落,期后生长的第一恒磨牙(6岁时)可能前移,使间隙变小,后期生长的双尖牙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第一,要保护好第二乳磨牙。一旦它们腐烂和早期丢失,就应该及时治疗。

4.为什么有些刚出生的婴儿会有牙齿?

一般新生婴儿的口腔里是看不到牙齿的,因为牙胚还在牙槽里发育、生长、钙化。乳牙前牙的牙冠要到分娩时才接近发育完全,而乳磨牙的牙冠要到出生后1年才形成。少数新生儿在出生时已经看到正常的乳牙。原因是这些牙胚在牙槽骨表面,靠近牙龈黏膜,在分娩前就完成了发育,在母体中已经开始萌出。这在医学上叫做“先天性龈齿”。这种现象就像浅播的种子只撒在土壤表面,一发芽就破土而出,形状和正常乳牙一模一样。只要不影响吸奶,就不要把这些牙当“不正常”,轻易拔掉。

5.为什么有些婴儿会延迟出牙?

有些婴幼儿已经8个多月,甚至1岁多了,乳牙还没有萌出,医学上称之为乳牙延迟萌出。乳牙延迟萌出可能与某些全身或局部因素有关。全身性因素是指营养缺乏,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垂体或甲状腺功能障碍、麻疹等。局部因素指牙龈纤维瘤、部分囊肿萌出等。除了对病理状况及时就诊外,孕妇、哺乳期的母亲和婴儿应保证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以促进婴儿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

6.为什么有的乳牙不会脱落?恒牙不萌?

孩子6-7岁开始换牙,乳牙逐渐脱落,恒牙陆续萌出。但有些乳牙在超过换牙年龄后,仍占据相应的萌出位置,称为“乳牙滞留”。

儿童换牙期乳牙脱落与恒牙萌出有密切关系。因为每颗乳牙的牙根下面,都有一颗恒牙萌出,而且非常接近。因为每个乳牙根下都生长着一个恒牙胚,恒牙胚在向口腔方向生长萌出的过程中会逐渐压迫乳牙根,通过破骨细胞的作用使骨吸收变薄;同时,乳牙的牙根因为压迫的刺激而逐渐被吸收,牙根越来越短,直至消失,于是乳牙松动,最后只剩下乳牙牙冠贴在黏膜上。这个时候只要遇到一点硬硬的食物,乳牙就会脱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掉下来的乳牙是没有根的。在乳牙脱落的位置可以看到恒牙的露头。

乳牙不脱落有三个原因:

1.恒牙的胚胎是脱臼的,即不在乳牙下方生长,使恒牙无法接触乳牙牙根。因为乳牙的牙根不能受到恒牙的刺激,牙根不吸收,所以不会在牙龈上松动,所以不会脱落。

2.继发于乳牙疾病的根周感染导致永久性牙胚坏死。或者乳牙牙根因炎症附着于牙槽骨,使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或根本不吸收,使乳牙无法脱落。

3.恒牙先天缺失,恒牙未发育的牙胚。乳牙的牙根无法被压迫刺激吸收,自然长时间停留在牙龈上。有时候残留的乳牙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脱落,还有一定的咀嚼功能。

长时间没有脱落的乳牙是否需要拔掉,要看实际情况。如果x光照片显示乳牙下没有恒牙,乳牙排列整齐,也能起到咀嚼功能,就应该保留。如果恒牙因乳牙被占而脱臼萌出,就要把乳牙拔掉。对脱位的恒牙进行正畸治疗,将其矫正到正常位置。

恒牙长时间不萌有四个原因:

1.这孩子营养不良。比如缺乏维生素A、D等。,造成儿童钙磷代谢紊乱,恒牙在换牙年龄往往不能按时萌出。

2.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恒牙往往不能按时萌出。

3.乳牙受伤,乳牙根部与牙槽骨粘连,阻碍恒牙萌出。

4.乳牙早期拔除,缺牙处软组织与食物的频繁摩擦使牙龈上的黏膜增厚,质地变得坚韧,从而增加恒牙的抵抗力。

7.为什么缺钙会影响孩子发芽?

缺钙是儿童牙齿萌出的最常见原因。在牙齿生成期(儿童8岁前),体内任何原因的缺钙都会影响牙胚的形成和钙化,造成牙齿钙化不良,减缓甚至停止钙盐在牙齿和颌骨的沉积。过量食用含有碱性磷酸盐和草酸盐的食物,如菠菜,会影响钙的吸收,因为它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肠道蠕动过快,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过短,也阻碍了钙的吸收。所以腹泻的孩子容易缺钙。

据测定,一个成年人每天只需要从饮食中吸收17%的钙,而11-16岁的儿童需要从饮食中吸收37%的钙,而正在哺乳的迎儿需要从饮食中吸收60%的钙。显然,年龄越小,对钙的需求量越高,越容易缺钙。人体钙主要是在小肠上部吸收。维生素D可以帮助肠黏膜吸收食物中的钙,促进肾小管回收尿中的钙,从而维持血液中的钙浓度,保证牙胚和骨骼的正常钙化。所以,在给孩子、孕妇、乳母补钙的同时,别忘了补充维生素d。

8.为什么有的宝宝会有「马牙」?

有的宝宝刚出生或出生不久,牙龈上有白色的圆形颗粒,看起来像小牙齿,但用手一摸,有一种松而韧的感觉,稍动就东倒西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马牙”,也叫“死牙”。

“马牙子”是乳牙发育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成釉细胞残留上皮形成的角蛋白,不是牙齿。婴儿吸吮乳汁时,牙龈与乳头摩擦,一段时间后,“马牙”会自行脱落。所以家长既不用担心,也不用处理。有些家长用针挑或者用布擦,这是极其错误的。由于宝宝的牙龈黏膜非常嫩薄,平时宝宝口腔内有细菌,唾液分泌量少(相当于成人的1/20 -1/30),唾液的抗菌和口腔清洁效果差。“马牙”一旦被挑或刮,很容易引起感染。严重者患儿出现高热、面部突然红肿、牙龈化脓,甚至颌骨急性骨髓炎。一些身体抵抗力较弱的宝宝还可能会出现败血症,给宝宝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注意口腔清洁,保护口腔黏膜。

9.为什么会出现「牙釉质发育不全」?

在牙齿发育期间,由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营养障碍或局部感染,引起釉质形成者变性坏死,阻碍釉质的发育和矿化,造成釉质缺损,称为“釉质发育不全”。

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因素有很多:母亲孕期风疹、毒血症可影响胎儿颌部乳牙、第一恒磨牙的发育;婴幼儿肺炎、麻疹、猩红热等高热疾病;营养失调,如维生素A.D和钙磷缺乏、严重消化不良和佝偻病,会影响儿童下颌乳牙和恒牙的发育。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常见局部因素是乳牙根尖部的感染和外伤,可直接影响其下方恒牙牙胚的发育。

浅色珐琅质发育不全,珐琅质为暗白色、不透明的白垩状珐琅质。这种珐琅质渗透性高,颜色可随外界色素沉着由暗白色变为黄褐色。牙釉质发育不全严重,牙齿表面有实质性缺损,牙釉质表面有褐色带状或酒窝状凹陷,严重呈蜂窝状,甚至无牙釉质覆盖。带状凹陷的宽度可以反映发育障碍的长度。如果反复出现发育障碍,牙齿表面会出现几个带状凹陷。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齿不坚固,容易磨损和腐烂。

因为牙釉质发育不全是牙胚在颌骨内已经形成的损伤,只有萌出后才能发现,一旦发现,就无法通过补充营养来挽救了。因此,早期预防对病因很重要。关注从胚胎期到出生后7-8岁的母婴营养与健康。

X.为什么吃钙片不能治疗牙齿发育缺陷?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牙齿有缺陷,给孩子吃点钙片就能让孩子的牙齿长好。确实牙齿各个部位的组织都是高度钙化的物质。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中有96%的无机盐,其中90%是磷酸钙,所以钙是牙齿发育的重要元素。在牙齿钙化阶段摄入足够的钙是有益的。

但是牙齿一旦萌出,钙化早已完成,吃钙片也不会让牙齿变好。牙齿是人进食的器官,牙齿受外界影响会进一步钙化,但程度极其有限。

要使孩子的牙齿发育良好,就要在牙齿发育阶段(即从胚胎期到学龄前阶段)注意饮食、营养和口腔卫生,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多接触大自然中的空气和水,增强体质。婴儿未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士的宁和金霉素)。

XI。什么是牙颌面畸形?

牙颌畸形如牙弓上排列的牙齿不规则或拥挤、牙面过窄、上下牙弓相遇时咬合关系紊乱、上下颌骨位置或大小不均衡、上下牙弓与上下颌骨及头面部比例关系不协调(如门牙“遮天”)等统称为牙颌畸形。

十二、牙齿不齐是什么原因?

6-12岁是乳牙和恒牙的交换期,这个阶段长出参差不齐的牙齿。牙齿不齐的原因很多,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原因,但后天原因更重要。

先天原因:牙齿的生长发育受内外因素影响。当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刺激,或者母亲孕期患病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胎儿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使牙齿萌出后排列不均匀。父母牙齿不齐也要遗传给孩子。

后天原因:

(1)奶嘴使用方法不正确。在给孩子喂奶时,如果奶瓶的位置在前方过高或宝宝趴着喂奶,会使下颌前吸,下颌和下牙弓长时间前移,上牙弓受压,形成门牙畸形。

(2)乳牙脱落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牙齿不齐。如果乳牙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因外伤脱落,两边的牙齿会向缝隙移位,这样缝隙会变小,将来萌出的恒牙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位置而参差不齐。

(3)扁桃体肥大或鼻腔有病,鼻呼吸不畅,人们往往改用口呼吸。睡觉的时候,它们要张开嘴。因为气流经过口腔,上颚向上鼓起,上牙弓左右两侧也变窄。上牙弓前端向前突出,萌出的门牙不仅前倾,而且排列紊乱,形成露唇的脸型。

(4)不良习惯对牙齿有以下影响:

1.吐舌头、咬舌头:前牙即将萌出时,牙龈上有轻微不适或瘙痒,有的孩子喜欢吐舌头、舔牙齿和牙龈或咬舌头。时间长了,萌出的牙齿被堵住,上下门牙无法接触,导致门牙张开畸形。

2.咬手指和铅笔:有的孩子喜欢咬手指,或者在上下牙齿之间夹一支铅笔。导致上下门牙向前突出,下门牙向后移动,牙齿变短,表现为小头畸形。

十三、如何防止牙齿生长不均?

怀孕期间,加强营养,做好产前保健,让产妇不生病,不受任何伤害,生活规律,心情舒畅,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对于保证胎儿在母体中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宝宝出生后,最好在宝宝期间用母乳喂养。当孩子吮吸母乳时,下颌骨要向前伸展,与舌、唇、颊的肌肉相互配合,使颌面部的肌肉协调发展。如果孩子有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要及时治疗,使孩子的身体和上颌骨、下颌骨发育良好。如果发现孩子有龋齿,要尽早治疗。如果多生牙或替换乳牙没有脱落,下面有恒牙,就必须拔除,否则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造成脱位畸形。孩子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吐舌头、舔舌头、吮手指、咬铅笔、下颌前突等。)应及时纠正。童年是成长的时期。除了给他们吃有营养的食物,食物也要有适当的硬度,让孩子锻炼咀嚼功能。同时,让孩子双面咀嚼食物,促进牙齿、牙周、颌骨和肌肉的正常发育。一旦发现孩子牙齿不齐,要及时去医院矫正。矫正牙齿不齐的目的是恢复咀嚼功能,减少牙病,保持美观。

十四、什么是龋齿?

龋齿通常被称为“虫牙”,是一种破坏牙齿的疾病,会引起剧烈疼痛,并可能影响全身健康。龋齿发病率高。根据1981对北京市9所中小学校12-15岁学生的调查,龋齿发病率为58%-75%,平均每个孩子龋齿2颗以上。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脱钙、软化、破坏,最终形成空洞。龋齿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往往是牙齿受到刺激,感到疼痛的时候,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吃甜食、喝凉水、冒凉气都会引起疼痛,刺激消除后疼痛立即消失。及时发现早期龋齿非常重要,因为一颗早期龋齿是可以一次性治愈的。初期龋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继续发展成为中级龋齿,牙齿会出现很深的洞,食物残渣也会经常留下。龋齿继续发展到牙本质深处,牙齿组织破坏越来越多,越靠近髓腔就变成深龋。牙齿的深洞除了热以外,对冷刺激特别敏感,以至于不敢用水漱口,不敢吃冰棍和水果。当龋齿发展为终末龋时,不仅治疗起来麻烦、痛苦,有时还可能因为无法治愈而不得不拔除。所以要重视龋齿,早发现早治疗。

十五、为什么吃糖容易龋齿?

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龋齿的发病率会增加?这与人们食物中糖的含量增加密切相关。人们常说糖吃多了容易损伤牙齿,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平时吃的糖和乳糖都是蔗糖。口腔中的一些细菌可以利用蔗糖合成一些多糖,这些多糖可以形成一种粘稠的液体来保护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细菌可以发酵分解蔗糖产生酸。牙齿的重要成分是磷灰石,受酸影响后会溶解,所以吃糖容易引起龋齿。

减少龋齿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饭后清洁牙齿表面,最好饭后立即刷牙,或者至少饭后漱口。如果不能刷牙,可以吃一些水果或蔬菜(如梨、萝卜、芹菜等。)饭后含粗纤维,可以清除大部分粘在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另外就是纠正吃零食的习惯。零食往往含有更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吃零食时,食物在口中停留时间较长,很少有人在每次吃零食后刷牙。所以零食对牙齿的影响远远大于一日三餐中的精制碳水化合物。

十六、一天刷几次牙?

关于刷牙的频率,很有必要,也很实用。目前很多人已经养成了早晚刷牙的习惯。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睡觉时,各种口腔活动几乎停止,唾液分泌量大大减少,对细菌、食物残渣等的自洁作用大大减弱,使细菌增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中的酸长期对牙齿有腐蚀性,容易产生龋齿。如果能在睡前刷牙,可以大大减少口腔内的污垢和细菌,对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病具有重要意义。这并不是说早上刷牙不重要,而是强调睡前刷牙。人早上起床时,口腔内有很多细菌,其代谢产物和食物残渣分解后口腔内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有人做过实验,早上刷牙可以减少口腔微生物60%。

吃完东西后,口腔内会残留很多食物残渣,对牙龈有刺激作用,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提倡吃完饭刷牙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事实上并不容易做到,但至少你可以在吃完后漱口,因为刚吃完的食物碎屑并没有紧紧地附着在牙齿上,仔细漱口可以清除很多。要教育孩子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十七、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牙齿的定期检查?

儿童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可以达到早期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尤其是口腔健康检查意义重大。因为口腔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大部分早期缺乏自觉症状,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往往很严重,有碍健康,需要通过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来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具体时限标准应根据需要和客观条件决定。一般0 ~ 5岁儿童每2 ~ 3个月检查一次,6 ~ 12岁儿童每半年检查一次,12岁儿童可每年检查一次。

给孩子定期做牙齿检查,既要靠家长,也要靠社会。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院可以深入幼儿园、学校定期检查儿童牙病,并制作表格登记普查结果,作为制定牙病防治的依据。

随着口腔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种牙病的发病率将控制在儿童时期,这对生长发育旺盛的儿童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氟斑牙也叫斑釉。这是一种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过高有关的牙科疾病。儿童在七八岁前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可能会危及牙胚的成釉细胞,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这其实是轻度氟中毒的一种表现。严重的氟中毒会引起氟骨症(氟骨症)。

氟本身对牙齿有双重影响。当饮水中氟含量高于1ppm(1mg/L)时,就会发生氟斑牙,超过3ppm(3mg/L)时,发病率会达到100%。但是,如果饮水中缺少氟化物,牙齿抵抗龋齿的能力就会降低。当饮水含氟量为1ppm时,不仅可以预防龋齿,还可以预防氟斑牙。此外,氟斑牙的发生还与当地气温、钙磷摄入及个体差异有关。比如在气温高的地区,饮水量相对较高,氟化物摄入量也相应较高。维生素A、D和钙磷的失衡可加重氟的危害程度。

轻型氟斑牙又称白垩型,表现为釉质表面出现白色白垩状不透明斑块,但釉质仍有硬度和光泽;中度氟斑牙又称有色型,釉质上有黄褐色或深褐色斑块,以上前牙最为明显,釉质尚光滑坚硬;重度氟斑牙也叫缺损型。多数牙齿甚至整颗牙齿有黄褐色斑块,同时有线状、点状或坑槽状缺损,凹陷处有较深的色斑,牙面失去光泽。

氟斑牙是一种特殊的、明确的牙釉质发育不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牙釉质发育不全的色素沉着和缺损,多表现为一组组对称的牙齿。但氟斑牙可发生在大多数牙齿上,尤其是上颌前牙,氟斑牙患者通常在7-8岁前生活在高氟区。即使这些孩子将来搬到非高氟地区,由于牙齿的钙化障碍,恒牙萌出后仍可出现氟斑牙。如果孩子在7-8岁后迁入高氟区,牙齿可能根本没有氟斑牙。另外,氟斑牙多发生在恒牙,因为乳牙的釉质形成和钙化多在胚胎期和哺乳期,胎盘对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如果摄氟量过高,仍可导致乳牙的氟斑牙。

氟斑牙最重要的是预防。最根本的预防措施是改善水源,降低饮用水中的氟含量。除了饮用水,大气中的环境氟污染和含氟量高的食物也要治理。

参考资料:

/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