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著,写一篇评论,一篇短文,三篇短文。
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人物,其中以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最为成功。《三国演义》重点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金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心胸狭窄的狄咸、周瑜、鲁肃、勇敢的张飞、正直的关羽、刘备等等,都是极其尴尬的。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抛开这些人物不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本书里描写的英雄们。
先说关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他不肯降曹入汉,带烛抵丹,独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后来华容道放了曹操。他忠于旧主,因战败向敌人投降,但一得知旧主的消息,他就不知道万里有多远了。我觉得打败敌人后回来,不仅仅是忠诚,更是一种难得的忠诚。《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痛,斩颜良,杀文丑,几乎成为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献身至死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能文能武,一生足智多谋。他放火烧新野,借东风,借草船之箭,以三奇激励周瑜,聪明地摆出八阵图,诅咒王郎死罪,七擒孟获,掀起空城计,用七星灯,以傀儡还司马懿,一招杀魏延,都是常人始料不及的。我原以为这种人应该看起来不凡,但书上的描述很简单: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黑丝巾,头戴鹤。
说说曹操吧。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汉奸。他说刘备和他是同时代的英雄,让刘备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只是个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做梦也没想到的。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而不是骂骂咧咧,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发现刘备不是一般人,就想杀了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天下太平。目光短浅,心胸狭窄,非英雄。这也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独骑的赵子龙长坂坡救星,黄盖被罚苦肉计,周瑜放火烧三江口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有特点,有长有短。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我开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他们值得学习。
短文1
一部三国志,轰轰烈烈,演绎了多少故事:奏忠演义显春秋,斗智斗勇。真的可以说“大浪淘沙英雄”,成败留待后人评说。一个故事过去了。
我们不需要拿《三国演义》和史实做比较,说作者是以“尊刘抑曹”的观点来鼓吹刘氏家族,贬低曹植。我们暂且抛开这些观点,把《三国演义》当做一本纯粹的小说来读,里面的内容就足够我们咀嚼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本官,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因为他出生在元明清易代的年代,亲身经历了战争,了解和经历了军阀争权夺利的残酷。据史料记载,罗贯中曾亲自参加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军队,并担任军师。他最初的部署很有用,深得部里赏识,深得张士诚信任。后来,由于一次意外,罗财抛弃了张,逃到三国生活。从这一方面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所有关于战斗的描写都是出神入化,朴实无华,这似乎和罗贯中的经历有关。从东汉黄巾起义、英雄崛起、中原之争到《一块落石》,三国演义大一统,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人物形象多样。作者的描写各有不同,人物总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整体驾驭能力。据说罗贯中的老婆很会讲三国故事。每当她在茶馆、酒庄讲故事、演话剧、唱歌,总是座无虚席,观众站了四次。这可能对最终的三国志有很大的帮助(一部电视剧《罗贯中》浓缩了这些情节)。
《三国演义》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经典,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它描述了军事、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当然,作者的生活和我们现在不同,他对某些方面的描述可能会有偏差。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谴责古人。既然大部分人都认同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这种东西,那么罗贯中先生在当时的思想体系中自然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另一方面,我认为正是因为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别动荡的时代,他所描写的景物和人情才如此富有古代的风味和古代的生活方式,才更接近那个历史时代。感觉他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年代,仿佛听着战马的嘶鸣和呐喊。这正是作者高明的用笔和巧妙的写作技巧所达到的真实程度。现代人如果落笔,恐怕写不出古人的风雅,写不出真正的古人。
《三国演义》我看过很多遍,小时候也看过《三国演义》的漫画书。大概是中学的时候看的竖版《三国演义》,是周先生校对并作序的。那是50年代版,我记得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次我看了很多遍。这次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白话小说”系列《三国演义》,看了很多遍。也许是水平的限制,每次浏览都是关注小说的情节,而不太关注其文学艺术价值。看完这个,我就写几句话作为自己思考的纪念品,更深层次的不敢说。毕竟我太无知了,谈不上三国。不过四大古典名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
短文2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兴衰,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界鼎立、三界归晋五个时期。
黄巾起义始于桃园。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反攻,刘备、曹操等英雄出现,东汉政权即将灭亡。
《董卓谋反》讲述了董卓入京前后,从何进与十名臣子的争斗,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后,收买吕布,废了邵棣,立了狄咸,独揽大权,实行暴政,迫使联军削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但董卓最终还是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地盘,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分别是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江东的孙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之后我就不细说天下三分,天下归金了。最重要的是谈谈我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
《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我的最爱。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他写成奸雄,但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被抹杀。讨伐西方的几年间,他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个君主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得以入魏。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据封建德行和弟弟们的级别来任用官员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在阶初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人才与之共治天下的,而人才往往不出胡同。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权者寻求和拜访。有鉴于此,曹操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希望身边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寻找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贤”政策。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他们是真正有才能的。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一大批人才。一时间,各地、各地区。谋士如雨。而对于有才能的人,曹忘记了过去。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曹操。曹操问他:“你以前给袁绍写过信,一个人骂我。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连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善于招贤纳士,更是因为他心胸开阔,胸怀宽广。在赤壁惨败后,曹操并没有感到无助,而是笑着说“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现出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也是一个对文学很有兴趣的人,他喜欢写诗,即使战争迫在眉睫,他的兴趣也不会改变。他的许多诗都是音乐。
短文3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选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多由北宋乃至明代的书法家编撰。经罗贯中整理编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著,原名《通俗三国演义》。
书的情节以没落皇族刘备为主。故事讲述了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英雄。因为志同道合,三人在桃园结义,故事由此开始,并以接下来的90年吴的灭亡而告终。《借东风》《捉曹》等部分情节是家庭故事,可见这本书有多精彩,多真实。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人公刘、关、张三人在逐鹿中原、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仁、忠、勇三种典型的英雄气概。最著名的是《刘玄德与民渡河》、《大胡子一人独骑千里》、《张翼德大闹天宫》等情节,书中的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表。姜维也被刻画成了忠孝智勇双全的顶梁柱,一代军事家曹操从忠义大汉到罪大恶极的阴险宰相的心理变化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该书对人物描写之精细,乃古代小说之首,确实是一部奇书。
《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宋代开始就有书艺人在用,但总是前后矛盾。但是我为什么要说书画家呢?其实书中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关羽是书中最忠诚的人。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朝廷非常重视文人,任何文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皆英雄”的道理,让关羽与拥有鬼神智慧的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的地位是如何因为忠诚而明显提升的。相对而言,奸臣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千古罪人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史料价值。只是史料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从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轶闻书,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局。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主要是因为元朝汉人受压迫,百姓渴望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带头。张飞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画家变成了一个咄咄逼人的书画家。
其实这本书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受。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至少读一遍中国和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勾心斗角太多,水浒传的英雄情节太多。相比之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更适合青少年,但除了文学价值,《三国演义》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元明时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