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3件]
全等三角形,小学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掌握三角形同余的“角边”条件,将“角边”转化为“角边”。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和证明问题。
过程和方法
体验探索三角形同余条件的过程和通过运算、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归纳和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数学的严谨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重点
对“角边”三角形同余性的探讨。
教学困难
将三角形“角”的同余条件转化为三角形“角”的同余条件。
第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通过复习三角形“角和角”的旧判定定理:两个角和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缩写为“角和角”或“ASA”)
(4)总结作业
问题:你今天得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作业:书后相关练习。
初等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第二部分
全等三角形
主题: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同余、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是什么;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就能正确地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角和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度学习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对应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全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能。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求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边和角
教学工具:尺子、微电脑
授课方式: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从众和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奇妙的关系吗?
普通同学可以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做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4cm、5cm、7cm。那就别说了。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叠。
(3)获得概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度及相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计算机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的边和对应的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组边相等,对应的三组角相等。
3.求对应边、对应角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主题:
d,AD∑BC,AD=BC
解析:因为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所以面积和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的边,所以AD=BC。c符合问题。
注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对应的顶点设置在对应的位置上,容易出错的一点就是容易找错对应的角度。
解析:对应的边和对应的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到,所以需要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描述:根据位置元素查找:有等价元素,是对应的元素:
然后根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求:(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被两个对应角夹住的边为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两对应边夹的角为对应角。
描述:用“运动法”去找。
折叠方法:找两个中心线可以相互重叠的三角形,经过这样的折叠,很容易找到它们对应的元素
旋转法:当两个三角形以一定角度绕某一点旋转并能重叠时,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元素。
平移法:当两个三角形沿一条直线推,可以重叠时,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元素。
验证:AE∑CF
解析:证明角度关系(同余角、内错角等。)通常用来证明直线的平行度。于是想到了三角形同余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注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对应的角度,可以用平移的方法。
解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是通过对应的边转换成AB=CD,AB+CD=AD-BC。
它可以通过使用已知的AD和BC来获得。
注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同余性质得到对应边的相等。
(2)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给出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引导,师生* * *相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的几种常用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对边是对应边,被两个对应角夹住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两条对应边的夹角为对应角;
(3)如果有男性一方,男性一方必须是对应的一方;
(4)若有公角,则该角必须是对应角;
(5)如果有对跖角,对跖角一定是对应的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最长的边(或角)是对应的边(或角),最短的边(或角)是对应的边(或角)。
4.课上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这个练习主要是加强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同时,找到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边和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总结:
(1)如何求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边和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属性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达,其他学生补充,将知识系统化,用自己的方式建构。
6、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和4
B.交作业(期中考试)
小学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全等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符号可以用来正确表示两个三角形的同余;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4.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利用它解决简单问题,要求学生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以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对应的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本阅读和图形阅读,建构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能。
[答案]
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本质。
[困难]
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要求学生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以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安排
活动1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索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观察两个图形的平移、折叠和旋转。
活动3保形练习
活动4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产生的变化(课件演示),用手剪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本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7总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共形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折叠、旋转实验,得出同余的概念。
巩固同余的概念
通过平移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
并和自己对比得出共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相应的概念,得到共形三角形的性质。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和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以下图案(电脑显示的图案和课本不同)。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吗?
(2)能否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际例子?
(3)根据教材要求,在纸板上放一个三角模板,画一个图形,根据图形裁剪纸板。观察切好的纸板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是否完全重合。
老师演示课件,提问,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并表达他们的观点。
学生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老师表扬并鼓励有创意的例子。
老师给出了同余的概念。
教师提问,学生操作,观察,回答问题。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和发现共形的能力,引用的离子是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是否具有创新性;
(2)学生能否按要求切割纸板,准确重叠纸板,并仔细观察。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角度观察图形。
图形是保形的,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所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得到一个保形的体验。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在平移、折叠和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变化。
老师提了个要求。
学生意识到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经过平移、折叠和旋转后仍然全等。
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
[活动3]
保形知识的练习。
老师提问。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答案。
使用同余的概念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把剪好的两张三角纸板放在图片里。
△
ABC的座位,试试看:
如:课本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折叠、旋转中是否有变化。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相同吗?
老师提了个要求。
学生用两张三角形纸板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该注意:
(1)
对实际操作的理解。
(2)
能否理解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但经过平移、折叠、旋转后,两个图形仍然全等。
学生实践分析,总结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叠,观察并指出重叠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的同余?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相应的边和角。
(4)观察两个重叠三角形对应的边和角的关系。
老师演示课件并提问。
学生练习交流并得出结论。
老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写在黑板上。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并写在黑板上。
教师应该注意:
(1)
对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学生学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和全等符号的使用。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问题:
填写:(如下图)
(2)
练习:
如图所示,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对应的棱和角。
民用波段
广告
(3)拓宽探索:
如下图所示,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上。如果AD = 7cm,DM = 5cm,∠ DAM = 39,那么an = _ _ cm,nm = _ _ cm,∠ NAB = _ _。
老师提问。
学生分组探索。
观察学生是否能快速找到相应的棱角。
老师用课件演示问题。
学生对相应棱角的再次掌握。
老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讲述解题过程。
老师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
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找出对应的边和角吗?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如何寻找相应的棱和角。
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更复杂的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总结:谈谈这次活动的收获。
(2)
课后布置作业
课本第92页练习1。
学生分组总结。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梳理和总结知识的习惯。
(2)
群体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的理解。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理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让学生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