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小学的历史沿革

滔滔柳江,满是乡愁。2007年,在柳州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着千年古城的现代风采的同时,曾经哺育了柳州数千名孩子的老学校——柳州市景星小学,在收获的季节迎来了百年华诞。

一百年,历史的长河只是一朵浪花,但学校的发展却经历了许多波折。翻阅泛黄的史料,可以在1993年出版的《柳州教育志》中找到井陉的来历——“光绪三十三年(1907),马平知府奉命将柳江书院改为马邑二等小学堂(井陉路小学前身)”(《柳州教育志》,第22页)。

民国成立后,蚂蚁二等小学更名为“马平县乐群小学”,后专修高中,多次更名为“马平县第一高级小学”、“马平县第一高等小学”。抗战前,教育部派副部长、广西教育厅和柳江县政府等有关领导视察学校,对其教学管理大加赞赏。学校更名为“示范小学”。抗战时期,学校先后更名为柳江县实验小学和城中镇中心小学。抗战胜利后,解放初改名为“柳溪镇第一小学”和“柳州第四小学”。1952柳州市第四小学与柳州市第二小学合并,四所小学为分校,两所小学为本部。合并后的小学命名为“柳州市第二小学”。

说起第二小学与第四小学合并,前身是克强小学,是湖广会馆于1930年创办的私立小学。学校原名“楚才小学”,1946。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湖广人黄克强,更名为“克强小学”。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校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四校合并后,发展到36个班,1000多名学生。

65438至0956,柳州市第二小学更名为景星路小学。1966年秋,文革开始,学校更名为永红小学。1978年,恢复柳州市景星路小学校名。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时候,井陉小学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1998年秋,根据柳政办函(1998)16号精神,原柳州市李安堂路小学并入景星路小学,景星路小学使用原柳州市李安堂路小学校址。景星路小学接收了原柳州市李安堂路小学的学区、学生、大部分在职教师和所有退休教师。2003年,柳州市政府决定在高新开发区新建景星小学东校区,并将柳州市景星路小学更名为柳州市景星小学。2005年8月31日,景星小学东校区竣工,在城中区政府的主持下举行了景星小学东校区开学典礼和开学典礼。

穿越岁月的风雨,沿着老校的历史追溯百年沧桑的记忆。时间之门缓缓打开,向我们展示了百年文化的沉积;讲述了百年师德的流逝。

建校之初,作为柳州最早的公立小学,马邑小学的校长是由知县和教育局长兼任的。当时学校的课程包括语文、经学、算术、英语、历史、地理、志向、修养...学制是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可见当时的马邑二等小学深受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影响,适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经学科目。民国以后,学校名称频繁变更,但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变。当时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教育局每年都举办教学比赛,都是第一名。

在动荡的年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充满了艰辛和疲惫。但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龙城学子在战争年代接受了先进文化知识的洗礼。英山街的老居民依稀记得,老人们经常说起小学老师忙碌的身影。曾经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宿舍的烛光。多少孩子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被这黑夜里跳跃的火焰照亮了。

然而,人们并不了解,这些衣着朴素、举止优雅的老师中,有不少是地下党员。一方面,他们以一个老师的高尚和正直,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先进文化思想的青少年;一边用一个战士的无畏和忠诚书写着自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李是克强小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校的首任校长。1924年,领导“湖南起义”,被民族反动派通缉。他被转移到柳州,藏在“湖广会馆”。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并没有浇灭这支无产阶级* * *卫队的火热激情;战友们的相继牺牲,坚定了他为革命培养接班人的伟大愿望。他创办的学校不仅为景区道路增添了读书声,也让革命的火焰在龙城学子心中悄然蔓延。据《柳州教育》记载,克强小学在柳州解放时已成为地下党和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活动和工作的据点之一。

解放前,流溪镇有七个地下党:李、、李品谦、龙家声、吴能明和七位老师魏、莫若碧,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我们学校实习。在克强小学的地下党员中,有四个人:李、、白、白英俊。他们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在学生中宣传* * *思想;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各种英勇斗争。

那时候小学老师工资很低,每个月只有120斤大米,生活很艰难。但每当革命同志路过柳州,躲进学校时,学校的地下党员都竭力支持。1947年,省城工委书记陈峰因差旅费不足,奉命赴港。李和学校的地下党员卖了十吨大米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放柳州,地下党员李璇在无法进入红庙某军医仓库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通过在图书馆学习的同学,巧妙地摸清了军医仓库的人员和物资情况,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亲戚的帮助下,姜玉坤摸清了戒备森严的国民党柳州空军机场的岗哨、部队布置、武器仓库、无线电台等阵地,并绘制了平面图送交党组织。

在这些党员教师的影响下,学校里的青年学生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早在1919年,蚂蚁二等小学等几所学校就组织了柳江道学生救国联合会,举行游行示威,通电北京学生,支持当时的五四运动。克强小学在柳州解放前成立了“爱国民主青年团”,和地下党组织一起完成了许多革命工作。

时光荏苒,当年的革命战士和优秀教师奔向了更重要的岗位,而老一代人兢兢业业的学风和高尚敬业的师德楷模却留在了校园里,成为后人继承发扬的风景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星路小学教师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教学改革。他们废除旧社会的各种教材,借鉴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五个教学原则,即直观原则、系统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当时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备课、调研、听课、评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各年级教研组每学期开展“实验班”、“轮岗”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群众性教研活动,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大部分公办班由景星小学承担。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服务区外的适龄儿童纷纷要求在这所学校就读。

虽然,十年动乱浪费了老师们的心血——优秀的老师被迫害,教研成果被无端否定。然而,多事之秋也抹不去老师们执迷不悟的理想。

70年代末,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恢复,学校就开展了多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索性研究。80年代,学校被定为柳州市和自治区实验学校。学校领导提出了“研究型学校”的理念,大胆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语文、数学、体育、写作...各学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就提高教学质量展开了切实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自1981以来,景星小学连续七年取得全市最好成绩。升学率99-100%。

同时,强劲的教研之风带来了一系列的教研成果,一大批青年教师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各类教学比赛捷报频传,井陉再次用实力在龙城百姓中展现名校风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授各种课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在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下,各科教师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

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技能的肯定,让学校的口碑一步步提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目标管理实验先进单位、全国体质健康管理实验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管理学会先进单位、广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西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广西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广西绿化美化校园、全国品德素养实验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建设实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柳州人中间有“小清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