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空间与形状”教学中进行有效探索
——聆听龙马潭区龙洞中心学校“射线、线、角”教学冯传珍“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我们四年级已经进入小学第二期了。新课标对第二期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运算、推理,使学生逐步理解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射线、直线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几何概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李灿老师充分利用直观的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概念,值得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呢?我认为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学到的射线现象带入课堂,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表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从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中抽象出线条,引用生活中的光线,对比用手看到的线条,学生们获得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什么是有限和无限。然后借助课件,去除线段和射线的非本质属性,呈现数学意义上的线段和射线。在此基础上,直线的引入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注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空间感。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中,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比如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关键是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操作、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陶行知曾说:“知者始行,行者知其行。”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老师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尝试画一幅图,发现无论怎么画,一点后都能画出无数条直线。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应该在期刊图书馆进行,比如引入角度后,让学生自学教材,掌握角度的表达方法和角度的阅读方法。在愉快自然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能量。在平时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加强概念和意义的教学,夯实基础。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很多同学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平面图形的情况下周长或面积是否模糊不清,立体图形的情况下面积(表面积)或体积(体积)是否难以区分。例如,在一个已知区域内需要铺设多少块指定尺寸的瓷砖?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地板和每块瓷砖的尺寸,地板和瓷砖的尺寸是指它们的面积。很多同学概念模糊,导致求周长和边长的情况。油漆教室需要多少石灰?需要先求出被画部分的面积,有的同学会求体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一是部分学生审题不够仔细,但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对周长、面积、体积等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通过具体的运算、比较、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解题的本质。2.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迁移产生新知识,这是一种系统的、逻辑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发展和综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形成同化和迁移的趋势,进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然后通过放置一个小正方形推导出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在学习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得到的,再进一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积计算的教学也是如此,可以比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总之,我认为在讲授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教师应该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老师的示范或者几个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动手、亲身经历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导向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