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安徽女作家的名字及简介?

苏,安徽女作家。

苏(1897年2月24日—10999年4月21)女作家。宝宝的名字叫雷诺,小妹妹,学名是小梅,字是林雪。后来因为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省略了“小”字,改成了苏梅。从法国回来后,他以苏一词作为自己的名字。笔名是陆毅、玲芬、老美和天鹰。1897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城衙门。他自嘲自己是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夏玲村(今黄山市黄山区)。20世纪30年代初,苏曾被誉为“女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家”,她的散文除了一些场景外,多为记人情怀的短文。他的散文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间,比较有趣。虽然可能不是很深刻,但已经相当学者的散文风格了。只是她写过攻击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的文章,发表过反* *言论,所以在内地不被人喜欢。

半条命“反鲁”

苏的性格往往表现出“好辩”的特点,她在现代文坛上也曾几次主动辩。20世纪30年代以来,她曾多次撰文参与关于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讨论,并与秦子豪先生进行了多轮讨论。然后,在《鸠那罗的眼睛》出版后,我和向培良先生讨论了该剧的场景设置和舞台上的表演,并写了《关于该剧答裴良先生》(武汉日报1935 4月16)。这些讨论和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上,局限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是双向的、对等的。然而,苏关于鲁迅的论争却与上述情形大相径庭。表面上看起来是笔墨形式,内容实质却完全脱离了学术,变成了政治对立,而且是单向的。因为鲁迅死于1936、10、19年,苏对鲁迅的敌视态度是在鲁迅死后一个月内开始的。苏长期反对鲁迅,发表了许多文章,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她对鲁迅的看法,从褒到贬,也是尽人皆知,举世瞩目。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就与和鲁迅没有恩怨。1928,她和鲁迅一起参加了北新书店老板李晓峰的宴会。1929年5月苏在《写在(现代作家)面前》一文中称鲁迅为“中国最成功的乡土作家”。后来在周作人先生的介绍中,对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的评价是:“他对中华民族的病态作了深刻的研究”,“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药方”。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和《鲁迅创作的艺术》(国文周刊,11卷,14),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进行了评论。本文把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概括为三个:“第一是笔的深刻与冷峻……”;第二是句法的简洁和险峻。第三是体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苏的文章《我对鲁迅的钦佩由钦佩变为反对的原因——纪念鲁迅逝世30周年》(收录于《文坛谈往事》)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鲁迅的钦佩:阿q正传真把我们逼疯了,大家都抱着看这篇文章,看完以后互相批评。当时,我们只对文章中的幽默和风趣感到高兴...看了周作人的评价,对《阿q正传》有了更深入的看法,觉得小说价值很高。

那么,是什么促使苏对鲁迅的态度从崇敬突然转变为反对,甚至敌视呢?在同一篇文章中,她说:“你什么时候突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那是女师大的潮流之后。因为苏和鲁迅对女师大校长女士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所作所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那么他们对支持的教育部长张也就有着不同的态度。随着时局的变化,苏与鲁迅之间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言辞也越来越激烈。真的可以说是“笑对骂,斗对斗”。6月1936,165438+10月12,苏写了《与蔡裕民先生谈鲁迅先生书》,从此开始了她的“半条命”的“反鲁”。第二天,她写了《治水通关》,冷嘲热讽地批判鲁迅。四天后,也就是165438+10月18,她写了《与胡适之先生谈当前的文化动态》(发表在1937的《本涛》创刊号上)。苏在文章的《自序》中写道:“就鲁迅的一生而言,二十四士传必无容身之地,实在难寻此类小人。“从1936的深秋到1937的春天,苏接连写了几篇文章,在成都发表。1949年,苏抵台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苏对鲁迅的态度可想而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她就不断地写文章,继续她的“反鲁”事业,著有《我对战斗文艺的看法》、《鲁迅》、《琵琶与鲍鱼的天才》、《新文坛四十年》、《鲁迅传》等。1967年,她的大部分文章被收集出版《论鲁迅》(爱美出版社)。这本书出版时,苏说:“我和鲁斗了半辈子,不乐意再注意它了。". "论鲁迅先生》和附录* * *收集的十八篇文章,她在《导言》中谈到了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本集子?第一,人们必须知道苏是反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辈子的事业,但我为什么要反对?到底是怎么违法的?似乎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因为这本书代表了我个人对鲁迅的“观察”、“感受”、“评价”。第二,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30周年...作为一个反鲁的人,我也应该写一点,于是我一口气写了两万七千字的鲁迅传记,以及我把对鲁迅的敬仰变成反对的原因。第三,我看到近年来,台湾省论坛上“赞鲁”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台湾省有人叫嚣要重印鲁迅作品。但我担心鲁迅的偶像会在台湾省再次竖立,鲁迅崇拜会在台湾省日益普及。语言清晰、明了、不唐突,苏对读者坦诚相待,从中不难看出她的“魄力”和“胆识”。

从梁实秋、苏看对鲁迅的“罪证”

蔡宏伟枫泾杏花坊

鲁迅在世的时候,一般的修行人都不敢和他正面交锋。梁实秋,有清华学历,又在美国留学,中等偏上,所以有幸在鲁迅活着的时候跟他走了几圈。结果他被关注了,1964写鲁迅的时候还有点不安。直到梁去世,他对先他而逝的鲁迅的评价,始终保持着那天辩论的态度,并没有变本加厉的言辞。从这一点来看,梁是一个正人君子。

苏就不同了。鲁迅活着的时候,她似乎害怕挑战,她没有机会接受挑战。毕竟,她只是一个出生在温州瑞安县李娅的安徽女人。她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尽量谈些不相干的恋爱。回国后,她的婚姻有点问题。虽然是胡适的学生,有金字招牌挂着,但毕竟在社会上有点不知所措。一旦鲁迅真的被揭穿,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苏对鲁迅的批评几乎都是在鲁迅死后说的。鲁迅听不到,也无力反击。所以,就让这个安徽女人“风光”和“胜利”在她100岁以后死去吧。与梁实秋相比,苏才是真正的恶棍!

然而,梁实秋和苏在批判鲁迅时,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一个“罪证”,那就是鲁迅多变的工作环境。换句话说,他们都认同频繁跳槽说明鲁迅性格有问题,和同事关系不好。梁实秋只提到鲁迅性格上的缺陷,认为他偏激,情绪化,容易被利用。言下之意,有怜悯之心。苏对奋起人身攻击,说鲁迅有人格问题,所以他不为周围环境所容纳。

的确,在鲁迅短暂的一生中,他一路走过,从绍兴到南京,到日本/日本,到杭州,到北方/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到上海。我去过很多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大学,中学等。),也和很多同事吵过架(包括顾颉刚这样的学者)。如果这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或人格问题,那么留在原地的山民和吃素的寮民就不会成为圣人!苏人赖以为生的杜甫,不就成了一只性格极其可疑的“流浪猫”了吗?杜甫的跳槽经历比鲁迅差多了!

更何况鲁迅的人生从吃公家饭变成了做个体户,在中国知识分子争取独立人格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经济独立了,才有言论自由。鲁迅达到了这个目的。于是,生活在体制内的梁实秋和苏借此机会嘲笑鲁迅丢了饭碗。这其实就是“人”和“奴隶”的区别!

梁实秋忠于职守,一生教书育人,勤奋好学,卓有成就。他翻译莎士比亚的成果和《远东英汉大词典》的编辑项目,可以算是体制内的一个好“奴才”。苏则相反,最多是个坏“奴才”!她炮制了一大堆垃圾,有时候让她的老师胡适觉得臭气熏天,他真的闻不出来。胡曾经写信给苏,叫她不要“研究”红楼梦!因为苏的学术能力太浅薄,功利心太迫切。有一次我翻看了她的唐诗介绍,实在看不下去。真不明白她是怎么教育别人家孩子的!

由此可见鲁迅的可贵,梁实秋的可敬,苏的可鄙。

2007年9月3日在永南。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感觉更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