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第一,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习惯,可以在文明交往中体现出来。小学生在家要做好孩子,孝敬父母长辈。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是对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我们应该从小节做起,从非常具体的与老师和家长见面主动打招呼,并帮助家长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第二,教育的培养要从零开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从小事做起。《小学生日常规范》和《初级守则》很多同学都是倒背如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塑料袋的事情都发生在他们身上。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学校开展善行义举。为什么很多同学回家时衣服都绷着,嘴里塞满了食物?更别说在社会上做好事了。因此,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局面,必须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比如,看见垃圾就捡起来,下楼要轻手轻脚慢慢往右走,看见老师要主动敬礼,看见班级不整洁要主动收拾,上学要戴红领巾,放学去锻炼、见面、排队要快而安静。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始于地基。质的飞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积累,是建立在各种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上的。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小学生的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小学生对老师的高度崇拜,使他们认真模仿和学习老师的各种行为。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要求学生做的事应该自己去做,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上课老师和学生打招呼的时候我总是坚持和学生打招呼,叫学生坐的时候我总是说请坐。课间同学跟我打招呼,尤其是每天上午和下午上班的时候,都能看到值日的同学戴着红飘带,频频向老师敬礼。礼仪很规范。每次和同学点头或者挥手打招呼。上学路上,主动和班里的小朋友打招呼。学生给我倒水,我感激地说:“谢谢!””看着干净的教室,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仪容端庄,以身作则,在师生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通过各种活动开展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老师的训练和引导。”确实如此。好习惯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引导和培养。作为班级集体组织,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比如“教师节”举行尊师活动,“清明节”举行扫墓活动,“重阳节”看望敬老院老人。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动自己,教育自己,这显然比冗长空洞的说教要好。
五、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让学生通过持之以恒,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育过程中有反复也是正常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反复抓,反复抓,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利用班会,上课前提醒队员,出现不文明现象时进行点面教育。平时有礼貌的同学要及时肯定,树立典型,用自己的礼仪榜样影响其他同学。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不可能是自发的,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和训练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