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第一”。教师放下“为人师表的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与他们打成一片,一起玩耍,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自信、乐观、大胆、热情地健康成长。

1,诚意

“真心,金石为开”,只有用真心感动学生,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试想: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总是一本正经,一本正经,不流露喜怒哀乐,即使他品德高尚,学术水平很高,也只会让学生觉得可敬不友善,甚至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老实”“中立”,人格受到极大的压抑。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胆小、多虑、自卑的心理特征。相反,如果一个老师能去除层层“面纱”,真诚对待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告诉学生“你很可爱”“老师很欣赏你”,与学生聊天,猜灯谜,聊电视...在与学生的自然交流中,师生的感情和需求必然会产生* * *,产生友好的师生关系。

2.欣赏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欣赏带来愉悦,愉悦产生兴趣,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产生成就,成就产生自信,自信产生更大的成就”。他说的是赏识教育带来的良好心理连锁反应。的确,和欣赏自己的人一起工作学习,心情开朗,信心倍增,尤其是小学生。他喜欢带给他欣赏的老师,所以他爱《爱屋及乌》这门课。学生总是对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经历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他们越感兴趣,越爱学习,越觉得学起来容易,于是信心大增,这方面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让他们体会到了。

3.容忍

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孩子犯错,“地狱买单”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孩子往往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被惩罚,对自己的待遇只有难过、委屈甚至愤怒。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每一次宽容和信任,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这种宽容能触动孩子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让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改正错误的意志力,让他们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交流,提升自己。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不是锤子的敲击,而是水的歌唱和舞蹈使鹅卵石变得完美。”是的,有时候宽容带来的道德影响比“惩罚”更深刻、更持久、更有效。

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

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所依赖的心理背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积极、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思维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所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积极营造一个自然、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你这么聪明”“答得好”“再想想,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你”,一句句来自教师内心的赞美和鼓励,像是和煦。小伙伴们在团结、合作、友谊、尊重的氛围中,共同讨论、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第三,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很多学生担心自己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上学。因此,教师要注意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机会为集体服务,让学生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增进相互了解,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与集体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开展“每日珍贵话”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面前介绍一句曾经感动过自己的话,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认同感;开展以人际交往为技能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更加轻松、自由、理解的氛围中懂得沟通、合作、包容。一个快乐、和谐、温暖的群体,可以使学生形成宽广的胸怀,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更好地促进其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进程。

第四,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

要想让班级充满生机、活力、快乐、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堂”和“书院”,最重要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多样化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班级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教育效果;通过实地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精神活动的来源。让学生在班级群体中感受到快乐和自豪,在积极的情绪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个性,让孩子过上真正的“金色童年”,化抑郁为快乐,生动地成长。

第五,设计人性化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容易受环境影响。要优化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室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和生活场所。班主任要发动学生设计美化教室,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会美的愉悦和自豪:证书、横幅是班集体辛勤劳动的见证;在课堂上张贴讲文明、爱学习的图片或名言,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创造知识的空间。让孩子在优美、温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愉悦的体验,促进心理和谐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人为本,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出发,重视班级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让他们的心灵在班级集体中得到滋润和实现。这样班级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理想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