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下半年小学德育知识要点
德育是指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对社会成员产生有目的、有计划影响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德育要点。欢迎阅读浏览。
一,德育与小学德育
(一)德育概述
道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对社会成员产生有目的、有计划影响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学校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品德的内在矛盾运动,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学校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
概念和特点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针对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训练,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只针对学校德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中学德育、大学德育)。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1)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对儿童品德发展所应达到的总的规范和要求,即小学德育应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的目标包括:第一,培养孩子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 * *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孩子们逐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他们初步树立努力学习迎接2世纪挑战的意识,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逐步发展孩子理解道德的能力。使他们对一些不良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纠正自己的行为。我们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育他们逐渐学会科学地看待政治、社会和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方法抵制各种不道德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道德的生活,成为真正的道德人。
第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就是引导孩子自觉提高道德认识,根据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
(2)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小学的德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教育和相关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简单的政治常识和与小学生相关的法律常识)为基本内容。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总结起来,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孩子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帮助孩子理解民族和国家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民族和国家的意识。
第三,帮助孩子初步了解中国各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引导孩子自觉地把自己乃至自己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孩子逐步树立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第四,教育孩子在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帮助孩子逐步树立尊重、友谊、合作的精神。
第五,重视各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理想教育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尊重和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和丰富性。
二、帮助孩子理解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加以正确引导,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正确理想和错误计划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再次,教育者要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4)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孩子关心和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
用集体主义精神调整言行。
第三,初步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意识。
(5)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第二,帮助孩子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注意培养孩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第三,安排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规律。
(6)人道主义和社会道德教育
小学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孩子学会善待他人。热情并乐于助人。
第二,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比如,要有礼貌,要整洁,要整齐,要尊重老师,说话要和蔼,举止要优雅,要注意语言美,举止行为美等。
第三,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实、勇敢、果断、沉着、耐心、诚实、努力等许多优秀品质。
(四)小学德育的意义
第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二,小学德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发展,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未来保证。
二,道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二元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分为他律和他律两个层次,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 ~ 5岁。它始于孩子能够接受外界的规范。在这个时期,孩子无法将自己与外界竞争区分开来,而是将外界环境视为自己的延伸。这些规则对他没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曾经是吗?不定期?,先不说人和我的关系,而是和?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
这个阶段6 ~ 8岁。也被称为?他律?。这一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设定的规范视为固定不变的,只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比如妈妈不在家,孩子帮她做事。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另一个人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去偷柜台上的糖果。让这个时候的孩子来评判。他常常认为前者更错,因为他打碎了很多玻璃杯,不管两个孩子的动机如何。有些人称这个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道德。
(3)可逆阶段
这个阶段是8 ~ 10岁。有些孩子不再把代码当成不可改变的,而是当成同龄人之间的约定。孩子普遍形成的观念是,如果大家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询问的社会关系。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对他们来说,标准具有可逆的特点,以确保他们的相互作用和互惠。同伴之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道德从他律进入了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也叫自律期,即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的判断力还不成熟,要到十一二岁以后才会独立。有些人把这一时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道德。
(4)刚刚登台
这个阶段是0 ~ 12岁。正义的概念产生于可逆的道德理解。他们开始倾向于维护正义和平等。公平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不断发展。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的定义只是为了方便研究。并不意味着发展连续性的中断。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将皮亚杰的双重故事法改为两难故事法,并确定了道德判断发展的六个阶段。男性...这些阶段分为三个道德层次:前定制层次、定制层次和后定制层次。每个层次包括两个阶段,即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
(1)。预定制级别
这个层次的孩子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遵守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以逃避惩罚或获得奖励。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益来判断好坏。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处于前习俗水平。
从…的利益出发。
(2)自定义级别
这个级别的孩子。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站在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我已经开始认识到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理解社会规范,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这条规则已经被吸收了。按照规则行事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道德意识处于习俗的层面。第三阶段:寻求认同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迎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个体道德价值观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的。寻求大家的欣赏和认可。总要考虑别人和社会吧?好孩子?要求,并尽量按照这个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让人喜欢或被欣赏的行为。第四阶段:遵守法律法规和秩序导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道德观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的,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用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犯法。认为规范和法律维护自身的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权威和相关规范行事。
(3)后定制级别
达到这种道德水平的人已经超越了法律和权威的世俗标准,获得了更普遍的理解,对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思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秩序"。
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渐形成和谐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开始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依赖性很大,缺乏原则性。
2.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协调性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言行在道德发展上基本协调。越年轻,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现象。
3.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转变
在小学阶段,学生品德的发展从依赖到自觉,从外部监督到自我监督,从服从到习惯。
4.意识形成
所谓自觉自律。这是发自内心的训练。它是在学生对纪律的理解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自觉规训的形成是规训行为从外在教育要求向学生内在需要转变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靠外部的教育要求、教师制定的具体规定和教师的及时检查;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学生还不能形成自觉的纪律,但能理解纪律的要求,并普遍遵守。第三阶段是把纪律的原则变成自觉的行动。
(二)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道德意义
教育者要把小学生态度和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上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第四,小学德育过程
(一)内涵
(1).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小学德育目标,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对儿童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小学德育过程包括四个部分:
(2)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一定社会道德教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的个人和群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当他们是道德教育的对象,他们就是道德教育的对象;当他们接受道德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影响其他道德教育对象。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3)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培养和内化的对象。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的教与讲、受教育者的养成的互动活动的总和。它依赖于某种;通过手段。教育者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学习、培养和内化道德教育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四个心理因素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德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这四种道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知识是道德知识,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分析评价一些道德行为的善恶,形成道德判断。情感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所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上。意思是道德意志,是规范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进行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具体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可以用理性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我们可以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下去。行为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实践形成的,是实现道德需要所产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道德动机的行为取向和外在表现。
(2)德育的一般序列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识开始,以行为结束。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道德教育的多样性,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有许多开端。这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引导和行动出发,或从情感出发,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出发,最终达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德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他们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在的教育和影响,都要经历学生心态的变化和学生思想的内在矛盾和斗争。去工作。促进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本质上是对外部教育因素的分析和综合。
学生不断回应。奋斗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运用矛盾运动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求方向转化。
(3)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内部矛盾和斗争的过程。
按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德育的过程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各种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接受外部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并通过活动和交流的过程。
教育活动和交往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设计和实施活动。它可以加速个体道德的发展,对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起到规范和保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流。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品德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的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学校里有一种正式的影响。还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把各种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1)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为了使道德教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有必要不断调整和补充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上。这就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青年学生正在成长,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这也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重复中一步步前进。
(3)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性。善于反复抓,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一步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