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学龄前儿童入学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如何让学龄前儿童为入学做好准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儿童教育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中的成功取决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综合因素。其中包括:健康的体质、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识、对外部环境的成熟适应能力等。我们不妨以此为参考,早做准备,早收获。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做好这些准备呢?

1.打造健康的身体。

等待入学的孩子正处于新生活的转折点,他们需要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和定期的体检,这将有助于减少疾病对他们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1)专家推荐的营养膳食。包括面包、谷类、水果、蔬菜、肉类、家禽、鱼类及相关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学龄前儿童需要有规律的户外运动和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他们可以通过投掷、传球、奔跑和跳跃、攀爬和随着音乐跳舞来锻炼大块肌肉。

(3)入学前应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疾病或存在的问题,争取时间使孩子在入学前得到治疗。

(4)多做手工游戏,锻炼小肌肉,锻炼眼手协调能力,如剪纸、折叠、穿线等。

从营养到体质,从粗动作到细动作再到运动素质,每一点都不容忽视。

几个健康指标的特别提示。

1.在地面上独立连续行走20 ~ 30分钟,不感到疲劳。

2.走路姿势正常,没有不协调。

3.能够独自坐在硬扶手椅上20 ~ 30分钟而不感到疲劳。

4.掌握跑、跳、爬的动作。

5.能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如跳绳、游泳、滑冰、跑步等。

6.会用铅笔写字,会用剪刀。

7.能够从离家500米的地方独立走回家。

2.培养必要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作息制度和小学生的作息制度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入园后先吃早饭,小学生不允许迟到,一进学校就进入学习状态;孩子们可以在园里享用精心准备的午餐和晚餐,下午还有零食,而小学没有这些;孩子可以在公园睡午觉,小学不行;孩子在园里喝水、上厕所都有老师照顾,在学校却靠小学生自己动手;孩子主要在公园玩游戏,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孩子没有作业,而小学生会有学习压力,放学回家需要复习功课。

这些生活作息制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在孩子入学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比如教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睡眠规律,早起早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缩短午睡时间,以适应小学的作息;自己脱衣服;整理床铺,独自睡在小床上;自己掌握排便,排便后可以自己清洁;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等等。#p#页眉#e#

从独立意识到自理能力,决定了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作息制度。

必须学会的生活习惯特别提示。

1.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欲望。

2.脱掉你的内衣,鞋子和袜子。

3.洗脸,漱口,刷牙。

4.会大小便,会清洁自己。

5.能够自己整理文具和书籍。

6.知道时钟上的时间。

7.饭前会放碗筷。

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孩子成为小学生后,他的生活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学习会成为他主要的生活内容。这个时候孩子的求知欲很强,有学习的激情,但这个时候主要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避免高强度高负荷的要求和压力。关键是要从一开始就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应对长期学习生活的学习能力。

参观小学可以激发孩子的入学热情。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染和吸引着孩子们,这将有助于他们轻松地进入学校。

通过玩游戏或完成一项工作,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控制力和坚持力,让孩子入学后遵守课堂纪律,得到老师传递的内容,安静地坐下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孩子入学后对各种学科产生兴趣,喜欢学习。

特别提示观察孩子学习兴趣的参考指标

1.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或现象,要经常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2.当别人说话时,要仔细听。

3.阅读时坐直。

4.握笔正确书写。

5.保管好书籍和学习用品。

6.我喜欢阅读和与人交流。

7.能认识一些基本的图形。

8.能识别不同的颜色。

9.能正确识别上下前后方向。

10.能够观察并找出不同图案之间的差异。

11.对数字有基本的了解和兴趣。

这些指标有助于我们考察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控制力、坚持力、观察力、记忆力的发展水平,从而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4.提高融入集体的能力

(1)提高融入集体能力的必要性。

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从一个社会环境进入另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同学,更多的陌生人,没有良好的举止行为,是不会被这个环境接受的,会影响他们对其他方面的适应。#p#页眉#e#

(2)具体的培养方式

◆加强孩子礼貌语言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不打扰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尊敬和热爱老师,与孩子友好相处。

◆鼓励孩子多和孩子玩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这种乐趣会转移到其他领域,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多带孩子参加聚会等活动。

聚会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介绍自己和问候他人,这将有助于孩子自信、乐观、大方地适应新环境。

一个特别的参考指标,提醒孩子融入集体的能力。

1.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

2.我喜欢和人交流,交流有趣的事情。

3.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有责任心,能遵守秩序和规则。

4.你可以自己解决和孩子的矛盾。

5.有强烈的同情心,能够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

6.主动和老师打招呼问好,让客人来了也能礼貌的打招呼。

从儿童的自我意识、道德行为习惯、同情心等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儿童社会发展水平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附录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第一,树立做国民教师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

第二,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合适,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良好习惯,鼓励儿童参加娱乐性体育和社会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五、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工作习惯。

6.爱孩子,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不溺爱,不虐待,不歧视,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七、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在各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八、维护家庭和睦,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十、密切与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