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李在五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上一堂鉴赏课?

——贾丽莉教授谈《富春山居图》鉴赏教学。

李: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艺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美术课程与教学的教师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民间美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一个多月了。新版标准最大的修订是“鉴赏与评论”的学习领域。按照要求,这一领域的三维目标

第一个是:初步形成审美能力。

第二是:掌握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语境中理解艺术。

三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3月28日、29日在杭州余杭实验小学听了“京杭艺术鉴赏教学异质研讨会”。本次讲座的内容是由八位老师以不同的形式表演《富春山居图》。

美术老师是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的滕晓芳。赵小燕,杭州萧山银河小学;杭州市富阳实验小学陆华君;杭州临安于谦镇堰口小学的孙琼;费友文,萧山光明小学;杭州萧山宁围二小男孩翟春波;北京海淀实验小学的王秀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淑丹。本次美术鉴赏教学涉及二、四、五、六四年,其中二年级1,四年级两个,五年级两个,六年级三个。

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侯伶先生主持了本次活动。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华、朱敬东、张贤明现场点评,杭美术研究员方莉策划组织美术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一个多月前,侯伶老师组织北京四位美术老师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上了一堂《富春山居图》。我正好在教育部开闭门会议。当时晚上用专用座机给北京的美术老师做指导。会议很重要,所以我没有当场上课。

据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北京已经开展的四个班和余杭实验小学的八个班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样的现实已经在我自己的预料之中了。询问以下问题:

为什么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很难?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有规律可循吗?

美术鉴赏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谁是实现美术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如何推进全国小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我的看法1:

小学生美术课审美情感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

一、美术教师要从单一的语言“传递”方式转变为师生与美术作品(教学话题)“交谈”(对话)的互动状态;

第二,当学生的眼睛在看美术作品或教学科目时,这时的思维要从“观察”转变为“欣赏”;

第三,师生的整体学习状态要从“审视”一个题目的显性内容,转变为心理内化的“审美”态度的转化和转移。

这三点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角度,是学生在小学美术课中审美体验的本质。没有这三点,谈审美就是空谈。

我的观点2:

第一,美术课,学生审美体验的核心是体验。学生审美体验的发生需要达到个人感受的“整合”和“凝聚”。这里有两个层次: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感知,并与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和艺术元素相融合。

其次,当学生上课的心情真的与艺术作品的内涵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那必然是他们的感受被触动了,也就是当下的亲身体验,那必然是心灵的依恋。这一刻,真正的美感发生了。

其次,美术课审美的本质是美术教师能够把所谓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审美过程。

结论:

根据朱敬东特聘老师提供的8节课的教学设计文本。今天在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思路等主要角度对75名本科生进行了分析。本次教学的八节美术课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未能达到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要求。因为所有的美术老师都没有从改变学生视觉思维的高度来指导欣赏,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虽然活动很成功,但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老师的说教控制了。当孩子不被感动,不附在心上,一切都是无效的。

建议:面对这一现实,借鉴周德安·邵斌在浙江美术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美术教师培训中的讲课文本:

“欣赏的概念特征:欣赏是主观的、个体的;自由、独立、自觉、有上进心;浪漫、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等表现特征。同时也是人的人格、独立精神、自我情感的体验本能和自然灵性。”

目前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小学生面对美术作品缺乏自己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主、自觉、自为”;浪漫、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等表现特征。“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和作业形成一种‘融合’和‘衔接’的状态。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习惯性知识错误

在这次“京杭同堂美术鉴赏教学异质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犯了一个习惯性的错误: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卷的绘画形式,结合古诗词、碑刻、黄生平经历进行绘画鉴赏,了解山水画技法(散点透视、数白为黑等。),体会画家感伤山水的艺术美。

知识点错误是“散点透视”。透视是西方绘画中解决空间问题最广泛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美术老师用所谓的“散点透视”来谈中国的山水画是很荒谬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哲学,以及“看”世界的方式(眼睛和内心世界)都是全方位看待生活世界的,绝对不是西方人在美术和绘画活动中从三维固定点看世界的所谓科学。中国文人用哲学引领自己的存在,比西方人强多了。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画家,都体现在时间向四面八方流动的观念中,形成四维的观看模式。这是中国的哲学决定的。

这个错误的根源来自于美术老师在自己出道之前没有好好学习中外美术教育史课程。美术老师不明白,透视学在那些年传入中国,被一些人自己写的所谓“散点透视”误导了,然后在个人课上还会继续误导小学生。这是美术老师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既然美术老师都知道中国山水画要陈述“天人合一”的理念,那么“散点透视”一定不能被错误地当成一个学科知识点。中国文人看世界的直接方式是“游”,意为“心在前,画在后”。

另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错误的:

从诗画中,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中国画的欣赏方法。

中国山水画(国画)的欣赏方法是什么?如何欣赏?用什么方式?作为一幅长卷的打开方式,如何欣赏?美术老师需要学习和思考,课堂上不允许出现错误,但希望有争议地探讨问题。

第二,教与学的方法需要改变

小学生审美情感发生的三个条件之一是:

一、美术教师要从单一的语言“传递”方式转变为师生与美术作品(教学话题)“交谈”(对话)的互动状态;

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单一的传递即习惯性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探究行为。为什么?

学生上课有经验才有审美,有基本经验才有主动欣赏。因此,学生在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被灌输和传递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使学生的课堂体验得以发生。在课堂上,学生无法集体体验到主动探究的感受,你的老师再喊什么审美,也是虚假肤浅的文章。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行为可以刺激体验内化心理的产生,内化的课堂就是欣赏的状态。因此,学生在欣赏课中的学习行为,应该从等待老师“灌输”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转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富春山居图》中蕴含的文化、哲学、艺术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八种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模糊。是什么让学生形成以下目标?

热情了解和欣赏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灌输式教学法连基本的美术知识这一基本目标都达不到。因为富春山居图是现成的“已有知识”。这个理念告诉我们,如何让小学生对“已有知识”感兴趣,愿意学习,必须形成体验课堂,这是必须积极探索和实现的。

“欣赏的概念特征:欣赏是主观的、个体的;自由、独立、自觉、有上进心;浪漫、想象力、创造力等表现特征。”

第三,教学观念的转变

40分钟的课程需要谈论富春山居图这样一个宏大的文化和哲学主题。内容多少钱?

能否以单元教学的形式设计教学,将文化、哲学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学科问题的叙事,从小到大?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项调查:

尝试皮马技法,欣赏长卷之美,欣赏名画的笔墨趣味。

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教学需要研究。

另外,这八节教学课中,有一节是当时很多美术老师认为教学效果最好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