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作者简介
1857年,他17岁的时候,带着《女恋人》这首诗(写于1858)去了巴黎,开始了文艺创作。1866散文与故事集《磨坊的来信》的出版,为他带来了小说家的名声。
《给磨坊的信》出版两年后,28岁的多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小事》(写于1868),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小事》半自传体地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期因家庭衰败而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经历,以戏谑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没有恶意讽刺和含蓄悲凉,即所谓含泪微笑的艺术风格。因此,都德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
1870普法战争爆发时,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后来,他写了许多以战争生活为主题的爱国短篇小说。1873年出版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月妖的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的包围》因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盛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们后来被编入作者的小说集《月妖的故事》。
《最后一课》写于1873,描述了普鲁士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普法战争后该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节法语课告别祖国。通过一个天真小学生的自我叙述,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外来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主题虽小,但经过精心切割,叙述得当,主题挖掘深刻。小弗朗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楚楚可怜。作为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教师哈默尔先生形象鲜明。它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经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汉语教材,在中国也有翻译。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吞并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展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一课是都德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作品。当时阿尔萨斯大部分居民讲法语,现在则讲德语。阿尔萨斯在历史上长期是法德争议地区,直到普法战争才成为法国的一部分,至今已有二三百年。
1871年,阿尔萨斯人口只有60多万。法国战败后,约17万人不愿意接受德语,以法国国民的身份移居法国和北非,其余居民用德语接受殖民教育。
杜德的描写反映了阿尔萨斯的思想,他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暗示的独特风格。1878、1896先后出版《故事选》和《冬天的故事》。
普法战争后,杜德小说多产,* * *写了十二部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达拉斯公的戴达伦》(写于1872),揭露了腐朽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还有弟弟罗蒙和大哥里斯利(写于1874)。以及诺玛·卢梅斯·当(写于1881)、莎孚(写于1884)、不朽(写于1888)等。
杜德在《塔拉斯孔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平庸之辈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方式讽刺了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描述了一个穷小子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过程,类似于《小事》。
在《富人》中,作者写了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破产甚至死亡的故事,生动地勾勒了第二帝国时期丑陋的社会风尚。
《Nouma Lumes Dang》讲的是一个善于谋职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角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一生努力,终于考上了法兰西学院,成为了一名被称为不朽的院士,但他的作品被发现是伪科学。
《莎孚》是一部描写浪漫女子莎孚的庸俗爱情小说,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斐特的批评。杜德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除了大量小说,1888还出版了两本回忆录《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三十年》。他的剧本《阿来城里的姑娘》(写于1872)曾被法国音乐家定为歌剧。
他一生写了十三部小说,一部戏剧和四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小事》,比较著名的小说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平庸之辈的《达拉斯公的戴达伦》(写于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我的小兄弟弗罗蒙德和里斯莱》(写于1874)。都德认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但对描写现实并非无动于衷。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简洁生动,主题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淡雅轻快。
在文学理论上,都德认同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创作观点。但在创作实践中,他并没有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客观地记录人类活动,冷漠地描述社会现实。就像他在《小事》里说的,我的故事只是借用了拉封丹的寓言,加上了我自己的经历。都德的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喜、悲、怒、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界形势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总的来说,他的创作倾向是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但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开阔,批判不够深刻。他的暴露往往局限于社会世界和人情风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接近于悲悯。他经常描写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用一种亲切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些独特的东西,用自然的风格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深深地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